“精华糟粕”是个废话理论
关于中国文化经典里的精华糟粕问题,我一直受到一些人士的正告或劝告,实在地讲,我一直没说什么,也说不出什么。我的态度是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我没有去读经典,又如何知道。随着这几年学习经典的深入,我会反问这些人士一句,你说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请您列个清单过来。结果可想而知。其所谓的精华糟粕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不过是一个时代的偏见罢了。因为我们反对“封建社会”,痛恨“封建社会”,所以就认为封建社会宣扬的“孔孟之道”也不是个好东西。岂不知我们是不能因为贪官满嘴“道德”满嘴“马列”,因为痛恨贪官就要把“道德”“马列”否认了。所以我们认为糟粕的不过是封建末期的被篡改被利用被扭曲的儒家思想,这和儒家经典完全是两码事。
从我个人的学习、教学的实践来看,儒家经典里(我指的是《论语》《大学》等原典)只有精华,没有糟粕,我们过去认为糟粕的,不过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人与社会的发展,习俗形式有变化罢了。比如我们教小孩子孝道时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老教授警告我这是糟粕,万一小孩子听了不剪头发怎么办。实践证明,没一个小孩子被这所谓的“糟粕”毒害了,小孩子反而更懂得了爱护身体,珍惜生命,遵纪守法,孝顺父母。孩子对剪头发留头发还是有判断力,吾日三省吾身,儒学本来就是教如何分辨善恶好坏的。
因此我认为“精华糟粕”是个废话理论,“批判的继承”也是个胡扯理论。不继承就不会知道“精华糟粕”,不继承又那来的批判。不继承你所谓的“精华糟粕”的标准又是怎么来的。其实,中华文化本身就是活的文化,它的自身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他会在历史的进程中自行完善的,不必要进行人为的取舍。
有个网友谈“精华糟粕”时举了个例子,虽不雅但道理是对的,引用如下:
“我们大家都吃饭,饭菜中的一部分营养被吸收了,另一部分作为废物给排泄了。但我们吃饭之前,并不知道饭菜中哪一部分会被吸收,哪一部分会变成废物。而等自己明白了,那是吃完饭之后的事情了。但我们不能因为饭菜分为精华与糟粕两部分而不吃饭了,更不可能只吃精华而不吃糟粕。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十全十美、只有精华没有糟粕的理论系统,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而如果将某种理论称之为“纯精华”理论,那就和说吃饭只会吸收营养而没有排泄物一样荒诞。那就意味着理论的创立者不具有时代局限性,那他肯定不是人。而如果将所有的理论都事先贴上“精华”与“糟粕”的标签,这和吃饭之前有人提醒你饭菜中某一部分要变成大便一样无聊,这其实就是鼓励文盲。
“批判的继承”这个概念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将继承与批判作为同时发生的动作,而这在现实中实际不存在。正确的学习方式只能是先继承,后批判。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注意教育方法,重视常抓不懈。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经过几千年社会实践证明的富含真理的生活哲学,完全应该做到先不批判的继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