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孩子认知教育的一点思考
(2024-01-25 16:02:02)分类: 个人文章 |
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如何让一张白纸成为一个完美的答卷,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认知,进而塑造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如何让孩子从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孩子对大人来说是一个很大且很重要的课题,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把两件事列出来做一个比较,或许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2000年4个刚成年的男孩潜入一家在南京从事商业活动的德国人家中偷窃,被主人发现后残忍地把一家四口杀掉,四名凶犯也得到了应有的严惩。事件本该以这样的悲剧结束,但是,被害的德国商人的外国朋友们了解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决定成立面向孩子们的教育基金会,用以资助贫困家庭孩子们完成义务教育。这项资助教育基金在外国友人的努力之下一直持续13年,累计资助500多名孩子完成了初级义务教育。一件原本悲痛的事件被外国友人演绎出了令人感动的故事。
还有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对我触动很大。2003年我在日本留学,在国内上幼儿园的侄女和我聊天问我:叔叔,你在日本被打过吗?我很是惊诧地问:我为什么会被打?答:日本人都很坏,欺负中国人。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对从未见过接触过的外国人有这样的认知,这深深地触动了我,即便是过去20年,我依然感觉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偏差。因为当时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很紧张,反日情绪高涨。部分成年人反日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是即便是在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么认为的话,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
以上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育。前者是文明与愚昧和暴力的对决(这是个案对这种杀戮行为不称做野蛮,这个词具有社会广泛性,以及文化性),外国友人通过支援教育的方式改变年轻人,这样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一种做法,不管是被教育者、支援教育者都是受益方,显然外国友人的做法会容易令人接受感动到人,文明战胜了愚昧。相反假如居住在中国的外国朋友以一种以暴制暴、拉仇恨的方式处理这起凶杀案的话,一定是两败俱伤的一个下策。
后一个我的亲身经历,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是幼儿园的老师并没有接触过现在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如果把自己听说的东西、仇恨式的负面认知灌输给孩子们的话对孩子来说这不是营养品而是毒品。
很多人可能说历史上日本如何如何,后人确实要牢记历史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这需要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手段与举措并行,是上层建筑的事。作为一般老百姓需要强化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多为国家做贡献同心协力让国家强大起来,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如果自身不提高,今天仇恨这个国家、明天仇恨那个国家、这样的话不要说被国际社会疏远、即便是哪里都行不通。
换一个思路,借鉴外国友人对中国年轻人的教育思路,与其仇恨教育莫如牢记历史、发展壮大自身、对孩子们进行爱心教育,让孩子们生活在友爱、有爱的氛围里,增强孩子们对爱的认知、充满爱心思维,进而增加社会的和谐、也增强自身的亲和性与吸引性,这样的话,是多方面受益的一种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