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儿童阅读缺什么?——也谈最新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

(2012-04-09 14:45:47)
标签:

育儿

教育

(本文为接受悦绘季杂志采访的部分内容)

我之所以接受采访,其实只想讲一个话题。那就是这么一个问题:中国儿童阅读缺什么?

这是国外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钱伯斯所制作的一个图表,叫儿童阅读循环圈:http://s15/middle/3e471471nbd396ac3227e&690




钱伯斯把儿童阅读的整个过程用这样一个图表来演绎出来。
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从选择图书开始,然后,是阅读自己选择的图书,这里的阅读,钱伯斯特别打了一个引号,因为在英文里面read这个词主要是指书面阅读,而钱伯斯认为,儿童阅读绝不仅仅包括书面阅读。他理解中的阅读这个词应该是,把文字从书本上抽取到脑子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是听读,也可以是自己读,最后的阅读反应,实际上就是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自发思考,不管是提出各种为什么啊为什么的问题,还是闲聊自己对角色的看法。只有具备了这个思考和交流的过程,整个儿童阅读循环才宣告结束,儿童阅读的体验,才是完整的,并且才可能产生再次阅读的兴趣。
而在这个循环圈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放在循环圈最中间的成人阅读者。因为孩子的选择范围是先受到成人给他的阅读范围的限制的,成人选择什么书,孩子才能看到什么书,而在阅读这个环节,除了自主阅读的情况下,早期阅读中的听读,和上学之后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都是有成人参与的,实际上,一个家长讲故事的水平,一个老师上课的水平,都直接决定了孩子会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最后的一个环节,成人阅读者就更加重要了,孩子想要和人分享感受也好,想讨论问题也好,都需要成人阅读者的参与,缺乏了比较有经验的成人阅读者,孩子的思考和交流就不可能做得很深入,而只能局限在他对这个世界有限的认知当中。

结合这个阅读循环圈,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孩子的阅读现状,首先,在图书的选择上,很大一部分家长只看重能给孩子提高所谓“学习成绩”的教辅类图书和知识类图书。
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成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最后,我想回头再讲一讲那个谁偷走了奶酪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在迷宫里面的两个小老鼠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奶酪被偷走,一个小老鼠就选择了坐在原地,等待,琢磨,另外一个小老鼠则选择了走出去,寻找新的奶酪。最后,当第二个小老鼠找到了一堆新奶酪的时候,第一个小老鼠仍然在原地琢磨,等待,但是他的奶酪并没有回来。
所以,现在中国儿童阅读需要的也就是这个,行动,我们必须有行动,然后才能重新找到我们的奶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