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道:专业系统投资之九——公募基金熊市对冲套利策略

(2011-10-31 09:43:42)
标签:

股票

  天道:专业系统投资之九——公募基金熊市对冲套利策略

    2011年熊市,市场损失一片,公募基金作为股市主力,全线亏损。当然这种全线亏损首先是制度性亏损。因为作为市场稳定力量的公募基金有股票持仓下限。因此不可能完全摆脱系统性下跌所造成的损失。

    要说这些专业机构不知道熊市会发生那是低估了这些金融市场的精英人物,而在金融市场上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别人。当然你也不要指望他们会告诉你什么真相,因为那关系到利益和饭碗。所以在公开场合百姓们永远看到的是专业机构的信心,他们会列举各种证据最后推导出对市场有信心的结论。但是那些对冲基金就不是这么客气了。当市场处于顶部,他们建立起足够的空头仓位,然后就开始唱空,反正他们不唱空市场早晚也会下跌,为什么不让市场现在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下跌并赚上一票?这就是对冲基金的优势。

    公募基金是否也可以像对冲基金一样操作?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可以,但现实中会有种种运作方面的困难。但是公募基金如果不能有效地发展利用对冲工具避险的能力。今后的运行将越来越被动。因为市场总量已经很大,公募基金资金占市场的份额下降造成控制市场运行方向的能力已经不足。市场对冲工具的增加将使更多的机构使用对冲工具,而单纯做多的机构力量将会显得势单力薄。运用对冲工具是必须的。那么如何设计熊市中的对冲套利策略,使得公募基金在今后类似的系统性熊市中保存实力,争取适度获利?

    熊市的结果已经告诉我们无论自身能力如何强大,都不能避免系统风险而导致制度性亏损。那么只有运用对冲工具才有可能降低或者避免熊市惨败。因此可将资金配置做65+10+25的策略分配。由于公募基金有60%的持仓底线,所以设计以65%资金持股。10%资金做股指期货空单覆盖65%股票多头风险敞口。25%备用资金做机动可做短期固定收益品种。

    65%股票资金配置原则:1、总持仓市值波动尽可能与指数波动匹配,以便期指空单锁定风险。2、保持持仓流动性最大原则。选择流动性好的个股,股票样本必须足够分散以消除个股的随机风险。3、回避有吸引力但流动性不足的小盘股。4、通过选股优化配置使得持股损失率小于指数若干点,争取获得对冲后的正收益。5、考虑分红收益提高对冲后的正收益。

    10%股指期货仓单配置原则:1、以空单覆盖股票仓位市值为原则,不考虑投机交易。2、将空单在不同月份中适度配置,获取部分远期套利收益。由于仅作空单的套利或者说套保交易。期指交易成本并不高。

    25%备用资金配置原则:1、尽最大可能保持现金或类现金。2、做短期固定收益交易,可根据主趋势周期做不同短周期固定收益品种配置。3、不到熊市底部,决不动用备用资金。

    风险覆盖比例调整原则:1、调整股指空单覆盖股票的敞口比例做趋势性选时调整以期提高对冲收益。2、将空单覆盖比例设置在股票持仓值50%~110%之间。在明显的反弹行情中调低空单覆盖。并利用空单的平,增获取明显上涨趋势的多头收益。在明显空头趋势中以110%的比例超配10%空单获取空头趋势利润。这样根据选时性的调整增加风险收益。相信专业机构做到对指数明显趋势的判断是基本功。适度承担风险对总市值的正收益提升有效。并且总风险仍可即时控制。

    动态风险程序化分析报警原则:由于基本策略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运用数量工具对整个总市值之下的配置策略以及动态调整和调整风险收益比进行量化计算和决策以提高工作效率。

    尽量减少调整原则:在设计好整体对冲策略之后尽可能克制追求更高收益的冲动。除非有明显的量价运动趋势性理由。否则尽可能保持配置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这样最坏的结果是可控的。因为设计此种对冲策略的根本目标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熊市前提下的风险可控化。

    就目前的市场而言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股指期货市场的宽度太小,容量不足。大型机构要找足够的对手盘以对冲风险仍然缺少流动性。这需要市场的发展才能解决。

    也许很多人说是否可以有更积极的策略?那就不是公募基金所使用的了。私募基金由于没有仓位限制,完全可以采取更加复杂和灵活的全空仓策略加股指期货对冲策略。完全可以比公募基金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真正的对冲基金嘛,目前国内的做空工具,市场容量等还太不成熟。高水准的对冲基金必然是在市场中杀出来的。那是将来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