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今译: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爱憎恶,对万物如“刍狗一般,任其自生自灭。圣人亦无所谓仁爱憎恶,对百姓也如刍狗一样,任其自由生存。
天地之间,就象鼓风的气囊一样,虚以吸入,动以吐出。
说多了则不确切之处愈多,不如简单打住。
注释:(1)仁:亲,慈爱。(2)刍狗:古代祭祀之物。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毕则弃之。(3)天地之间:宇宙中心。即老子文中众妙之门,天地之根。橐籥:古代冶炼时鼓风炽火的器具,有气囊和进出气管,推拉可以鼓风,原理如风箱。虚:内空。意吸入。不屈:不尽,不竭。动:运动,流动。愈出:更多地流出。“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句,以鼓风之器具,形象地说明太极图宇宙模型中心的运动图像,亦即众妙之门,天地之根的运动模式。在前言中,已给出其电磁场宇宙模型。(4)数:更多。穷:尽,不通,难圆其说。多言数穷:说得愈多不确之处愈多。(5)不如守中:如能懂得道的规律,多听少说。不说也罢。
评述:承接上章“象帝之先”的意思,本章老子首先指出宇宙运行的非意识性。
宇宙万物,虽然其本原是相同的,然而其组合而成的有形物质却是千姿百态、不可胜数。要区分这些千差万别的物质,古人称之为名,或者说命名,自然会有许多方法。比如仅从空间的角度来区分,或者以运动空间的角度来区分,或者以空间组合的复杂程度来区分,如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区别。非生命物质仅需处理单位空间与其环境的物质传递,特定空间界面上物质的输出与输入。生命物质还需处理特定空间界内的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简单地说非生命物质没有思维或意识。而高级的生命物质如人与动物具有思维或意识。这里又遇到一个古老的命题,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如何理解存在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的办法是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来界定其范畴与相互关系。
首先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空间关系来说,生命物质空间只是宇宙空间的极其微小的部分,是宇宙中的特定空间。生命空间被非生命物质空间所包含。生命空间是特定空间,所以有关生命的规律仅适用于生命空间而不一定适用于非生命物质空间。有关生命的规律是特殊规律。非生命物质的规律是全体物质空间的规律,这种规律,即适用于非生命物质,也适用于生命物质,因而是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称之为唯一的、简单的规律,也就是电磁相互作用。非生命物质空间的规律不依赖生命物质的存在而改变。假如宇宙中没有生命,宇宙中的非生命物质也将在宇宙空间循环运行过程中周而复始地生成与消亡。因此客观存在及其运动和变化是不依赖于思维的。
其次从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系来理解。什么是思维?思维是生物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行为。思维是生物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在我们理解或者定义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时,唯一的判据是该物质自身是否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是否是该物质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称之为思维。病毒、细菌、细胞、植物、动物乃至人类,这些有生命特征之物与无生命物质的区别在于前者都具有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能力有强有弱,比如我们不能认为细菌或者植物有思维能力,然而动物就具备一定程度的思维能力,人类则具有强大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本质是信息处理,而信息处理只有复杂到一定程度才具备思维能力。思维本身是物种自然进化的产物。思维就是处理信息,处理信息就必须有信息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特定的电磁脉冲,可以是声波,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文字。可以是中文,可以是英文,可以是阿拉伯文乃至任何种族的语言文字。可以是平凡的日常语言,可以是精密的数学语言。所有的语言文字、信息符号,都是,而且仅仅是生物用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工具。客观世界的存在并不依赖于这些符号。可以用日常的语言诸如“聚气而生,气散而亡。”或者“聚能而生,能散而亡”来描述万物的生死。也可以用数学方程来表达物质的运动。可以用“三维空间”描述客观世界,也可以用“任意维空间”描述客观的世界,就象可以使用中文也可以使用英文来描述客观世界一样。如果一定要说宇宙是五维的或者十维的,就会混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假如思维消失,存在依然存在。
物质存在是非意识的,宇宙万物不依赖人的思维而存在。
宇宙万物更不依赖神的存在而存在。
宇宙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的运行却是与人的思维相关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受到两个流的作用。一个是物质流,另一个是信息流。社会是由生命组成的组织,因而也受到两个流的作用,社会的物质流与信息流是相互作用的,其流量是物质、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长久的与本质的观点来看,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环境的制约的,并且终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社会要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选择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式。任何不惜代价地扩大全社会物质流量的努力,在创造人类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加速地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加速地毁灭人类的文明。物极必反。因此老子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个有道的统治者应当追求社会的长久发展,而不应当追求社会的短期辉煌。其方法是顺应社会的自然发展,而不必过于努力地推进社会发展,不可努力地遏制社会的自然发展。当然更不是刻意地追求柔弱微小与固步自封。欲速则不可达,欲静而不能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今译: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爱憎恶,对万物如“刍狗一般,任其自生自灭。圣人亦无所谓仁爱憎恶,对百姓也如刍狗一样,任其自由生存。
天地之间,就象鼓风的气囊一样,虚以吸入,动以吐出。
说多了则不确切之处愈多,不如简单打住。
注释:(1)仁:亲,慈爱。(2)刍狗:古代祭祀之物。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毕则弃之。(3)天地之间:宇宙中心。即老子文中众妙之门,天地之根。橐籥:古代冶炼时鼓风炽火的器具,有气囊和进出气管,推拉可以鼓风,原理如风箱。虚:内空。意吸入。不屈:不尽,不竭。动:运动,流动。愈出:更多地流出。“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句,以鼓风之器具,形象地说明太极图宇宙模型中心的运动图像,亦即众妙之门,天地之根的运动模式。在前言中,已给出其电磁场宇宙模型。(4)数:更多。穷:尽,不通,难圆其说。多言数穷:说得愈多不确之处愈多。(5)不如守中:如能懂得道的规律,多听少说。不说也罢。
评述:承接上章“象帝之先”的意思,本章老子首先指出宇宙运行的非意识性。
宇宙万物,虽然其本原是相同的,然而其组合而成的有形物质却是千姿百态、不可胜数。要区分这些千差万别的物质,古人称之为名,或者说命名,自然会有许多方法。比如仅从空间的角度来区分,或者以运动空间的角度来区分,或者以空间组合的复杂程度来区分,如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区别。非生命物质仅需处理单位空间与其环境的物质传递,特定空间界面上物质的输出与输入。生命物质还需处理特定空间界内的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简单地说非生命物质没有思维或意识。而高级的生命物质如人与动物具有思维或意识。这里又遇到一个古老的命题,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如何理解存在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的办法是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来界定其范畴与相互关系。
首先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空间关系来说,生命物质空间只是宇宙空间的极其微小的部分,是宇宙中的特定空间。生命空间被非生命物质空间所包含。生命空间是特定空间,所以有关生命的规律仅适用于生命空间而不一定适用于非生命物质空间。有关生命的规律是特殊规律。非生命物质的规律是全体物质空间的规律,这种规律,即适用于非生命物质,也适用于生命物质,因而是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称之为唯一的、简单的规律,也就是电磁相互作用。非生命物质空间的规律不依赖生命物质的存在而改变。假如宇宙中没有生命,宇宙中的非生命物质也将在宇宙空间循环运行过程中周而复始地生成与消亡。因此客观存在及其运动和变化是不依赖于思维的。
其次从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系来理解。什么是思维?思维是生物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行为。思维是生物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在我们理解或者定义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时,唯一的判据是该物质自身是否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是否是该物质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称之为思维。病毒、细菌、细胞、植物、动物乃至人类,这些有生命特征之物与无生命物质的区别在于前者都具有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能力有强有弱,比如我们不能认为细菌或者植物有思维能力,然而动物就具备一定程度的思维能力,人类则具有强大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本质是信息处理,而信息处理只有复杂到一定程度才具备思维能力。思维本身是物种自然进化的产物。思维就是处理信息,处理信息就必须有信息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特定的电磁脉冲,可以是声波,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文字。可以是中文,可以是英文,可以是阿拉伯文乃至任何种族的语言文字。可以是平凡的日常语言,可以是精密的数学语言。所有的语言文字、信息符号,都是,而且仅仅是生物用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工具。客观世界的存在并不依赖于这些符号。可以用日常的语言诸如“聚气而生,气散而亡。”或者“聚能而生,能散而亡”来描述万物的生死。也可以用数学方程来表达物质的运动。可以用“三维空间”描述客观世界,也可以用“任意维空间”描述客观的世界,就象可以使用中文也可以使用英文来描述客观世界一样。如果一定要说宇宙是五维的或者十维的,就会混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假如思维消失,存在依然存在。
物质存在是非意识的,宇宙万物不依赖人的思维而存在。
宇宙万物更不依赖神的存在而存在。
宇宙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的运行却是与人的思维相关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受到两个流的作用。一个是物质流,另一个是信息流。社会是由生命组成的组织,因而也受到两个流的作用,社会的物质流与信息流是相互作用的,其流量是物质、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长久的与本质的观点来看,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环境的制约的,并且终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社会要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选择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式。任何不惜代价地扩大全社会物质流量的努力,在创造人类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加速地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加速地毁灭人类的文明。物极必反。因此老子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个有道的统治者应当追求社会的长久发展,而不应当追求社会的短期辉煌。其方法是顺应社会的自然发展,而不必过于努力地推进社会发展,不可努力地遏制社会的自然发展。当然更不是刻意地追求柔弱微小与固步自封。欲速则不可达,欲静而不能止。
前一篇:万物运行之道 陈波 第四章
后一篇:宇宙是有界的空间吗? 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