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道别了上漳围,又静静地来到这口古井的身畔。据邓氏族人相传,这口古井由坑头村村民所建,在200多年前上漳围立村前已经存在,曾一度是坑头村及上漳围两村食水的主要来源。
凝望着这口素朴至极的古井,追忆起往昔她深情哺育村民的岁月,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她不在意人们是否会记起她,她所做的一切只是默默地奉献最深沉的爱。
不要问他是谁,只问他做过什么~~
也许,时间真的能改变一切,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口的古井,以及她所做过的一切,因为她是屏山文明的生命之源。
紧紧地依偎着古井母亲的,是杨侯古庙。杨侯古庙为元朗区六间供奉侯王的庙宇之一,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
杨侯古庙结构简单,不事奢华,只有一进,三开门,分别供奉侯王、土地和金花娘娘。
原本以为,杨侯古庙是为了纪念宋代杨家将所建。但实际上这里的“杨侯”,指的是金门杨氏的始祖杨亮节。据史料记载,杨亮节是南宋二位末代皇帝垂帘听政的杨太后之兄,是皇亲国舅,官封处置使。当听说崖山兵败、少帝(赵昺)投海的不幸消息,杨亮节悲愤不已,遂与两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门),隐居于官澳珠宝石下,誓诫子孙莫为元臣,郁郁以终。
其实,不论是杨家将还是杨侯杨亮节,他们为国誓死精忠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杨侯古庙纪念的其实并不是杨侯杨亮节这样一个远去的历史人物,人们千古不忘的是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