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艺术赏析

标签:
拴马桩艺术欣赏文化 |
分类: 画里有话 |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和对民俗文物的重视,原先散落于乡村房前屋后或堆放于杂草丛中的拴马桩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它是我国北方民间石刻艺术品中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一种民俗文物。这些拴马桩大都用青石雕刻而成,集中在一起,规模宏大,阵容非凡,凸显威猛之势,令人惊叹。北方地区的拴马桩以陕西渭北地区,如澄城、韩城、蒲城、富平、旬邑诸县最为典型,成为文博单位和私人的收藏的新视点。
一、 拴马桩的起源
自从人类驯化马,并为人骑乘运输起,拴马桩就必不可少。最初没有固定的拴马桩,一棵树,一根木桩子,一块石头,只要能固定马缰绳就可以了。现在在蒙古的呼伦湖中竖立着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柱,相传为一代天娇成吉思汗的拴马桩,它可能就是元代拴马桩的雏形。明清两代,石刻的拴马桩已非常普遍,民国以后,汽车等新的代步工具慢慢替代了骑马出行,拴马桩就逐渐退出他的历史地位和使用价值,从而华丽转身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在古代,马是驮运物品、作战及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古代的驿站旁就常常设立有大批的拴马桩。加之蒙古族、满族等北方游牧民族有骑马狩猎的习俗,所以马匹的大量存在是拴马桩产生的直接原因。在陕西渭北地区所见到的拴马桩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产物和缩影。拴马桩不仅具有拴系马、牛等牲畜的实用功能,还因其置于富户人家的大门两侧,成对或成排状,从而与门前建筑互相映衬,成为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尤其是雕刻精美的被誉为“看桩”、“望桩”或“样桩”,堪称庄户人的“华表”。
二、拴马桩的造型特点
拴马桩材质多为灰青石、黑青石,细沙石较少。通体可分为四部分:桩首、桩颈、桩身及桩座。桩座深埋于地下,是方形石桩的原坯料,略粗于桩体。桩身多为四棱形、八棱形,表面阴刻横向平行线纹或三角纹,少数桩身在1米高处凿一个圆孔,用以系马缰绳。桩颈与桩身连为一体,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为圆鼓形、四方台形及带四柱的阁形等,也有少量的须弥座形,以承托桩首的主体形象。下层是在方形石桩的四面用阴线划出四个大小相同的横长方形,其中浮雕以花草、花鸟、动物及几何图案,有的在桩颈的四角圆雕四个表示吉祥如意的“垂莲柱”。“垂莲柱”最早见于辽金时期,原为木构建筑的一种装饰性小构件,也称虚柱。变化最多的是桩首,为圆雕的各种动物、植物及人物造型,其中动物和人物有很多巧妙的组合,耐人寻味。
三、拴马桩的寓意
造型丰富、变化多端的拴马桩桩首多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有关,具有避邪、震摄及祥瑞等多种不同的寓意,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反映。
桩首雕猴应与传说中的孙悟空有关。《西游记》前七回主要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惊动玉帝,玉帝降旨招安,授其弼马瘟职,以饲养天马。拴马桩所雕之猴形坐于山中吃果,与孙悟空之形象相符。桩首雕一管马之官,所拴之马必然温顺服贴。又“弼马瘟”与“避马瘟”同音,避马瘟可使所系之马免生瘟疫,表达了人们希望家畜兴旺、平安的美好愿望。
狮子为兽中之王,威武凶猛。它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不少“殊方异物”,也带回了狮子,人们认为狮子能够驱魔避邪。石狮的雕刻始于东汉,风格拙朴,充满了神异感;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人们更把狮子神化起来,认为它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是佛法的守护者,是释迦牟尼左胁侍菩萨—文殊菩萨的坐骑,人们对狮子寄托了神通广大、威力无比的遐想;唐代石狮的雕刻基本写实,突出其凶猛;宋以后凶猛之气减弱,显出驯顺之态;到了明清时期,便胸前挂铃铛,足下玩绣球,形象类似于家养的猫和狗,写实终于变成了装饰。拴马桩桩首所雕狮子形象显然已被人所驯服,尤其是人骑狮形桩首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人骑狮中的人物并非关中人形象,而是高目深鼻,身着胡服,为阿拉伯地区或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形象。伴随着狮子的被引入,驯化狮子的胡人也随之入住中原。
拴马桩桩首的狮子大多为蹲狮。蹲狮较之走狮、奔狮等其他造型更给人以 “稳”感,“稳”使拴马桩具有稳固感,因而所系之马也应该安静、温顺,从而起到震慑牲畜的作用。
栩栩如生的荷苞形桩首给人一种欣欣向荣、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极富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民间艺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写实作风和艺术思想。
四、拴马桩的艺术风格
关中渭北地区收藏的这批拴马桩构思新颖独特、布局合理协调,雕刻刀法娴熟,风格质朴浑厚,尤其是在一尺见方的桩首雕刻出复杂的造型,不拘一格,将圆雕、浮雕、镂雕和线刻等多种创作手法融为一体。桩首以圆雕为主,雕刻出动物、植物及人物的大体轮廓,而狮子的鬃毛以浮雕手法表现,猴子及人物的眼、鼻、嘴等部位则为线刻;桩颈以浮雕和线刻相结合;桩身为线刻的几何图案。这批拴马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
拴马柱艺术的雕刻者,都是渭北当地的老艺人,他们凭着师徒关系世代传承着石雕技艺,并不断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进行创新,使拴马柱艺术逐渐丰富成熟。这些民间工匠也制作石桥栏柱、石门墩、石神像、门前石狮等,拴马桩只是其中的一种。像大多民间艺术一样,拴马桩上没有留下雕刻者的姓名,但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是永恒的。
(部分帯标志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http://s14/mw690/0018Hns8gy6EFIOmBVb9d&690
http://s12/mw690/0018Hns8gy6EFINc1ejeb&690
http://s3/mw690/0018Hns8gy6EFINfwDU82&690
http://s4/mw690/0018Hns8gy6EFINjQxd13&690
http://s3/mw690/0018Hns8gy6EFINnEGu02&690
http://s13/mw690/0018Hns8gy6EFINsmMkfc&690
http://s3/mw690/0018Hns8gy6EFINvMQy52&690
http://s15/mw690/0018Hns8gy6EFINN8zY1e&690
http://s11/mw690/0018Hns8gy6EFINS1B01a&690
http://s5/mw690/0018Hns8gy6EFINVb9y84&690
http://s3/mw690/0018Hns8gy6EFIO7pyG72&690
http://s9/mw690/0018Hns8gy6EFIObmys38&690
http://s1/mw690/0018Hns8gy6EFIOexpu20&690
http://s11/mw690/0018Hns8gy6EFIOiNoS1a&690
http://s3/mw690/0018Hns8gy6EFJ5US5Q72&690
http://s12/mw690/0018Hns8gy6EFJ5YIT91b&690
http://s12/mw690/0018Hns8gy6EFJ63XyX4b&690
http://s2/mw690/0018Hns8gy6EFJ67O5X01&690
http://s1/mw690/0018Hns8gy6EFJ6besoc0&690
http://s6/mw690/0018Hns8gy6EFJ6eJQpf5&690
http://s6/mw690/0018Hns8gy6EFJ6hLPDb5&690
http://s2/mw690/0018Hns8gy6EFJ6kQdH81&690
http://s9/mw690/0018Hns8gy6EFJ6q4n6d8&690
http://s11/mw690/0018Hns8gy6EFJ6tQJIf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