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走班制”
(2009-09-27 17:04:15)
标签:
教育班级文理科目理科校园 |
分类: 教育原创【写我观我思】 |
其实到目前为止,仅仅有两门课实行了,有些科目仍在上必修,还没到时间。已经实行的是物理和化学,经过多次的研讨,采取了临近班级互换的走班制,尽可能的让学生减去了找班级和课件十分钟过于紧张的局面。
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储物柜,并保证了课桌凳等物品的配备,由 于物理老师不够,还有一些班级需要到多媒体的大教室上合堂。
我十分清楚的记得第一堂的走班制的化学课,我进入教室的时候学生已经坐满了,好长时间没有看到这么多学生济济一堂了,近七十人,稍显拥挤,但纪律很好。学生主要是一二班的科学方向的同学,基本上都是我教过的,我简单的清点人数考勤以后,上课。
可能是第一堂课,再加上增加了很多“新”同学,他们都听的十分认真,只是比较靠后的同学,看黑板可能有些模糊。我只能尽量的使用多媒体或把板书写得大一些。
与此同时,这两个班里的人文方向的学生正在二班上物理。
到今天,这样的走班教学仍在进行中。在我的感受中,看到一些值得确定的东西,也有一些莫名的担忧。
学生换换环境,学习的积极性有调动;课堂的气氛比以前更好;明确了自己的科学方向(好像以前的理科),对理科科目的学习更用心了……
担忧的是:以前的文科每周仅仅一节化学课,现在却不得不变成了三节,自己对应人文方向的科目的学习时间受到冲击,时间长了,很难保证成绩的稳定;走班制,没有看出学生素质教育的明显提高,感觉和以前的文理分科差不多,仅仅是换了一下场合,学生选择老师无所体现……
从网上查了一下,很多学校的走班制都是自己的摸索,缺乏必要的指导!
看来,走班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建议:设计课程表和走班制的常用模式,然后让各学校灵活的开展,既不能做成简单的文理分科,更不能仅仅为了形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可以走班,但走班后的教学班必须要有座次表等辅助内容;出台合适的激励、评价措施,让走班制走出实效!
抛砖引玉,期待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