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夷族的图腾——凤

(2018-11-14 17:14:05)
标签:

历史

文化

哲学

分类: 文化

东夷文明的源头——河姆渡

我国古籍中,有诸多关于东夷族与鸟相关的记载。如:《诗经》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山海经》中的“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人为长头,身生羽。”、《启筮》中的“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汉书·地理志》:“冀州鸟夷。”《大戴礼记·五帝德》说:“东方鸟夷民。”,再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也: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族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诸如此类不一而终。

在浩若烟海的古籍中却只能发现,中华文明的源头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东夷族只是混同于南蛮、北狄、西戎的一个蛮夷之邦。认真探究中华文明史却发现,东夷族不仅是华夏族所称的“蛮夷”,它还始终扮演着与华夏族文明冲突的主角,而恰恰是东夷族与华夏族的不断冲突,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东夷族文化的渊源到底在哪里?它从哪里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随着上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陆续被发现,这个谜底终于解开,让我们看到了东夷文明的渊薮。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无一例外都集中在了北纬30度线附近(其原因在前文《大河文明探源》中已经作了详述)。在我国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的是钱塘江和它孕育出的一块狭长的小型平原——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恰恰就出现在这块4800平方公里的狭小平原上。

当地球上那场史前大洪水孕育出女娲补天和诺亚方舟故事的时候,六七千年前的钱塘江流域河姆渡的先民们也在与大洪水的斗争中续写着人类文明的故事。从钱塘江流域距今11000年的上山遗址、距今9000年的小黄山遗址和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看,钱塘江流域发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高山丛林到开阔平原的过程。由于钱塘江地域狭小,流域内遍及峰峦叠障,上游地表浅薄的土层堆积,在近万年的洪水冲刷中消耗殆尽,流域内的填海造陆运动早早即告结束。因此这里并没有像尼罗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那样孕育出辽阔的平原,也没有像黄河长江那样以弥天漫地的洪流,毕黄天厚土之功,在与不断上涨的海水博弈中占得上风,在填海造陆中营造出陆进海退的局面。而是恰恰相反,在数千年的海平面不断上升中,钱塘江造就的宁绍平原在海水侵蚀中不断萎缩,人类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河姆渡这个最早孕育出农耕文明的族群,在大洪水时代末期的漫天洪流里,渐渐地沃野变成了泽国,街巷变成了可以载舟的水道,生存环境的恶化使这段史前文明云烟般消失在历史的天空里。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一次工程施工中在不经意才间揭开了这段史前文明的真相。这里干栏式木屋、品质较高的陶器以及整套的纺织工具,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六七千年前这里的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残存的木浆、独木舟、竹木筏,还有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鲨的骨骼告诉人们河姆渡人的海洋捕捞达到了相当高水平,让人们知道这里曾经是最古老海洋文明的发端,也使人不由联想到三千年前我国东南沿海的石锚何以会出现在南美洲的海岸。尤其在河姆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大量鸟形图案,让我们探寻到了东夷族及长江流域图腾的基因源头——凤鸟。

凤鸟图腾

在河姆渡考古发掘众多发现中,鸟型图案和雕刻让我们从中发现了远古鸟图腾的发端。鸟形图案有的刻在骨匕或骨笄上,有的雕刻在象牙上,从纹饰特点看有双头连体鸟纹、有双鸟朝阳图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遗址中发现的“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如下图:

http://s8/mw690/0018GRkrzy7pbXfvM2317&690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雕件

以上象牙雕刻器物,长16.6厘米,宽5.9厘米,厚1.1厘米,虽然略有残缺,但两只喙鸷鸟拥载着熊熊烈焰的太阳的图案栩栩如生。据《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在这里“乌”即鸟,意为:汤谷有扶桑树,一个太阳刚刚到这里,另一个太阳就从扶桑树升起,它们都是载于三足乌的背上出巡的。这就是远古《金乌载日》神话故事的最早出处。这枚“双鸟朝阳”象牙雕件,无异于《金乌载日》神话传说的最古老标本。从中不仅看到了早期河姆渡人鸟图腾崇拜的缘由,似乎也意味着这里曾经存在着太阳神崇拜。

    发现的鸟形器物中还有4件鸟形圆雕。最为精美的是一件长15.8厘米,宽3.4厘米,厚0.8厘米的完整器物,柄端雕刻着俯视的鸟头,鹰般的勾喙,夸张的圆目,都张显着一种威仪,想必是首领持有的一种权杖的象征。

   http://s15/mw690/0018GRkrzy7pbXih5eefe&690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鸟首圆形骨雕

 

延续2千多年的河姆渡文明却在5300年前戛然而止。是什么原因摧毁了河姆渡文明呢?第一种可能便是它毁于一场千年不遇的大洪水;第二种可能是缘于蚩尤部族对黄帝部族战争的失败,其部族根据地河姆渡也同时被毁。从53百年前宁绍平原叠茬兴起的良渚文明看,后者的可能性不大。

由此笔者认为河姆渡文明毁于一场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看,文化遗址中每一个地质年代,无一不是被洪水淹没和泥沙掩埋的一次次劫难,不同的文化层即意味着人类文明烈火中涅槃重生的层层余烬。再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考古发掘的结果看,7千年前,适逢大洪水时代末期,钱塘江“造陆工程”早已经完成,早在数千年前开始的海浸现象依然在不断延续,加之高出现在500毫米的年平均降雨量,使河姆渡人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在5300年前的某一天,一场前所未遇的大雨,造成钱塘江上游群山中山洪突然暴发,汹涌的洪水顷刻间从天而降,淹没了地处宁绍平原的河姆渡人的家园。一片纷乱中,那柄被视为圣物的象征神性权杖鸟首骨雕器物从部落首领手中失落了,随之繁盛了二千多年的河姆渡文明在大洪水中飘逝,宁绍平原迎来了良渚文明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微小说:屎
后一篇:撕棉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