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力,所以呐喊——《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

(2010-05-26 15:02:17)
标签:

冯友兰

传记

书评

文化

分类: 我的书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题记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故去,已整整二十年了。如果不是在书店看到了这本刚刚付梓问世的《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谁会想起这个呢?芸芸众生、衣食男女,在忙碌、匆忙、甚至凄惶的生计奔波里,有几个人能时常记起一位哲人呢——更何况,还是一名已“渐行渐远”的逝者?

   然而,哲人的身后,并不寂寞,更鲜见凄凉。冯友兰先生故去二十年后的2010年,他的女儿、作家宗璞将父亲故去前后二十多年时间里所写的相关怀念文章收录成册,遂成本书。

   其实,本书的问世实属偶然。在书的《后记》里,作者陈述了本书的成书起因:“这些年,有几个出版社邀我写关于父亲的书,并恳切地说这是很必要的。我也认为我的见闻会有助于对历史的了解。…两年前,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吴超打电话来,建议把我所写关于父亲的文字汇编成书。这比较易行,是个好主意。”可见,在此书之前,作者是抱有满腔“呐喊”的宏愿的。怎奈健康欠佳、分身无术等主客观原因所限,竞未成文,而汇编之举,看似无奈,实则巧妙,甚至匠心独具。毕竟,“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为逝者作传,又何必非要大张旗鼓、振臂高呼?轻语低诉、娓娓道来未尝成不了大文章。事实上,正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随心而做的这些长长短短的几十篇文章,成就了本书的真实、真情、真相。

   全书收录作者文章三十篇,另有冯友兰先生著述及助手、学生回忆文章共约十篇。作者的文章主要是对父亲冯友兰先生的家庭生活、人生经历、学术思想的回忆和记述,对冯友兰生前史实、身后“不实”的澄清。

   坦白地说,作家宗璞给人的印象,始终没能摆脱“某某女儿”的影子。而宗璞本人也并不否认自己一直以来的重要使命除了做好作家之外,便是为父亲的声誉辩护,“甚或有‘护之过甚’之嫌”——这确乎有些不寻常。而这一切的根源,在本书中不难看出:一切源于冯友兰先生那批知识分子苦难多厄的人生轨迹,以及那个苦难的时代。

   在作者宗璞的眼中,父亲冯友兰是20世纪学者中受到文字批判最多的学者。而自己在二十多年中所写的一切为父亲正名的文章,都是以自己的历史见证人身份和文献资料作为依据的。在这一点上,作家宗璞已不再是一名作家,也不是冯友兰的女儿,而是一名冷静、可观、理性的局外人。她的查经据典、据理力争,如此急切,又如此真诚。她所做的一切,都为着一个目的:用自己的文字使“写的历史”向真实靠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是自古就有的说法,用在冯友兰先生备受争议的一生,实在恰当的很。所以,才有了宗璞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澄清和查证。从这一点上说,冯友兰先生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说他的不幸,不仅在于他生在了一个苦难的时代,更重要的是,面对苦难,他被动而又主动地承担了拯救者的角色,却无端地遭受来自政治、学界无知的批判、谩骂和嘲讽。而他的幸运,则不仅因为他的身前身后都一直有正义而公平的声音在为他呐喊,更因为这呐喊者不仅有他的女儿,更有学界求真求是之士,他们的声音似乎有些微弱,但从未销声。在政治和强权面前,冯友兰和他同辈的知识分子们显然是弱小的、无力的,所以,才有呐喊的声音应时而起;但在学术和真理面前,哲学家、知识分子作为个体,又是高大、坚强的,所以,呐喊声才从未消失。

   所幸,在哲人渐行渐远的身后,一直有几声呐喊不时想起。让人欣慰的是,这呐喊声后,还有响应,还有回声。如此,哲人并不寂寞。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宗璞著 ISBN:978 7802 258211 新星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