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留学篇之读《Night》有感

(2020-05-14 12:34:26)
分类: 雨佳日记

              平静的叙述背后深藏噩梦般的洗礼——幸还是不幸?

    在拿到《Night》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它是一位名叫Elie Wiesel的犹太大屠杀幸存者写的。而这本书,也正是这位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当年犹太大屠杀时的真实遭遇。《Night》里所揭示惨况无疑令我动容,但更重要是,读完这本书后的我,对于这位作者多了一分心疼,也对于幸存者这层身份多了一分思考。

    毫无疑问,战争是惨烈的。哭喊,分离,伤痛,死亡,这是每一个人在提及战争时第一反应。而恰恰正因如此,枪支弹药的冰冷坚硬与人类躯体的脆弱渺小所构成的鲜明反差,悄无声息地为每一位幸存者的存在披上了名为幸运的面纱。直到翻开《Night》这本书之前,我都如同大多数人一般,本能地认为幸存者们的经历固然不幸,但存活下来这事却可称之为不幸中的万幸。Elie Wiesel的叙述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没有借助强烈情绪的渲染、没有突出非人折磨的残酷,真正触及到我的内心的,是他字里行间的平静。就像在凝视一汪多年来无人问津的深潭,平静之余还有几分空洞。起初发现这点时我很惊讶,猜测这仿佛在讨论今天天气如何的表述方式,一定源于作者时隔多年后的释怀。但随着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我逐渐意识到那些语气平淡的字眼背后,藏匿着的是尖锐的痛苦,是流浪的亡灵,是作者那早已破碎的信仰以及坠入深渊的灵魂。

    不可置否,德国纳粹在二战时期对于犹太人的折磨手段残忍到毫无人性可言,但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却不认为是这些生理上的痛苦给作者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哀伤。《Night》书中讲述的一个场景,至今令我难以忘怀。那是作者描述的他与他父亲之间的最后一次互动。Elie Wiesel的父亲由于本就年事已高外加在集中营里遭受了长期的折磨和摧残突然导致身患重病,甚至连拿水力气也没有。作者的父亲虚弱地倒在地上,意识模糊地不断呼喊着作者姓名,不断喃喃低语说着自己想喝水,可身为儿子的作者,由于长期被折磨,变得心生恐惧。他害怕,怕回应了父亲后自己会遭到德国军官暴打,怕帮助了父亲会使得自己经受严酷惩罚。所以他没动也没说话。他选择了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在冰冷的集中营地上不断挣扎,看着他的嘴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过来Elie,过来儿子;看着他的头被德国军官一下又一下地用棒球棍狠狠砸在地上;看着他的眼睛明明已失去聚焦却仍努力睁大想去寻找他心中最爱最能依靠的那个人身影,他儿子的身影,Elie Wiesel的身影。可悲的是,在作者看到这样的一幕时,心中却只有愤怒,他担心父亲口中的名字被德国军官听清后会迁怒于他。在看到他的父亲生命垂危的时刻,作者的脑海中却只有一个念头,他希望父亲闭嘴。最终,作者亲眼看着自己父亲的身体一点一点地变得僵硬,直到无声息。那曾呼喊过作者姓名无数次的唇齿,微微张开着,仿佛还想在说些什么。作者在这一场景的最后写道:“我的名字是他的遗愿,然而我却没能让他如愿以偿。”在初次看完这个片段时,我浑身冰凉,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一点声音,抬起手时发觉脸上一片冰凉,我竟不知自己何时泪流满面。当时只有一个感受,难过,没有任何言语能够表达出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悲伤。作者做错了,大错特错了,他因怯懦放弃了他的父亲,他亲眼看着父亲的生命一步步走向终结,他和那些纳粹军官一起成为了导致他父亲离世的罪魁祸首。他的行为甚至应被世人唾弃,但我真的能够指责他吗,不,我做不到。非人般的对待,动物世界里运用的生存法则,永无止境的折磨和羞辱,任何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下内心都会发生极大改变。他们会变得胆怯,会变得畏缩,会变得格外渴望活着,哪怕活着意味着牺牲掉自己的亲人。他们会变成一个又一个的Elie Wiesel。我深知作者身为儿子理应不顾一切地帮助保护那个一直疼爱他的父亲,可我更加清楚,在剥开作者身上背负的层层关系后,他是一个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一个开心会笑难过会哭被伤害后会去本能地自我保护的人。而身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者也不可抗拒地会去像其他千千万万的人一样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向自己心中的那份求生欲低头。最重要的是,我坚定地相信目睹了这一切发生的作者本人,一定会是最懊悔和最痛苦的那个。哪怕将所有读者感知到的悲伤相加在一起,也依旧不及作者心中的万分之一。就像Elie Wiesel在书中的最后写道:“我永远无法原谅我自己”,或许在作者父亲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作者的灵魂也随之消逝,化作了几缕青烟,伴随着焚尸炉里不断冒出的滚滚浓沉,永远地化为乌有。

    当读到作者舍父护己的片段时,除却心碎到沉默的感受,我难以忽略的还有他对于语言使用的高超技巧。依旧维持着一贯的淡然语气,却能做到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觉到身临其境的悲伤,仿佛生离死别的那一幕并非发生在一本书里,而是发生在眼前,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后来我也仔细思考过其中的原因,也许正是因为他那冷静甚至近乎于冷漠的表达方式以及复述一般地仔细描绘着每一点感受每一丝细节,给予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人们在阅读时可完全沉浸在Elie Wiesel构建出的的不带丝毫主观情绪的场景里,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这一幕发生时的心路历程。

     Elie Wiesel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作家,至少在《Night》这本书的创作上,他运用的方法和技巧让其传达出的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者也许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也许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但却一定不是一个开心的人,不是一个幸福的人,更不是一个幸运的人。Elie Wiesel在后记中写道,在顶着“幸存者”标签过活的数十载里,他从未真正走出当年放弃救父的阴影,他说他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宽恕自己,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原谅和释怀自己所做的一切。我没有资格也断然不会去判定这样终日混沌的Elie Wiesel不如当初直接死在大屠杀的集中营里,至少他不必在余生几十年的光景里一直背负着如此沉重的愧疚。但是我相信,如果上帝能够给他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或许他会义无反顾地冲进那个集中营,冲向那个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的老人,坐在他的身边,安抚他,陪伴他,哪怕这会导致他被性情暴戾的德国军官殴打到遍体鳞伤。我想,如果当初他勇敢地回应了父亲的呼唤,走过去,扶起他,那么他握在手上放在心底的,不仅有父亲那只手臂的骨瘦嶙峋,还有自己那个被遗失在战乱里的久违的鲜活灵魂......

美国留学篇之读《Night》有感
美国留学篇之读《Night》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