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里坤清代粮仓位于巴里坤县汉城南街,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记录着丝路重镇的辉煌历史。留存粮食,粮食生产及储存的大量出土文物和生产工具。

清代粮仓共8处,与巴里坤历史博物馆等展馆集中在巴里坤文博园内。8月22日当天参观了巴里坤清代粮仓和历史博物馆

清代粮仓院子巨大,两侧各四间仓房。入口门楼两侧对联匾牌字迹斑驳,勉强看见 “一幅辛勤耕作画”“满仓屯垦卓绝诗”

清代粮仓历史悠久。
仓房土木结构,通风透气墙壁厚实地面铺设木板防潮防热防粮食霉烂

宽阔院落可进出停留周转拉运粮食车马

仓库墙壁屋盖厚实,有透气窗户,有利仓内储藏粮食不霉变

巴里坤县的简单介绍,以清代粮仓为依托,通过陈列各种农具及粮食加工工具来展示巴里坤农业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并且了解古代中国农具的特点。
学生时代的无数次的义务劳动多和农事有关,最多的是夏秋时节收割拉运小麦。巴里坤清代粮仓的参观,所见所闻亲切感人

过去粮食的数量多少以体积容量“合,升,斗,石”计,这些容器都是木制。粮食装满容器,用一平直木尺刮过与斗升边沿平齐,是个标准。

产粮地区都能生产酒和醋。咱小的时候见过这两种装醋的容器,标注的名称却怎么也回想不起。特别是左边的醋篓子,用柳条密密编制,多层打腻子涂清漆。使用时不怕磕碰不漏不漏。

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升米约为1,25斤,一石为120斤,以此类推。木斗的边角提梁都用铁皮包裹,可经久耐用防止破损。

标注为“挱子”的工具,用来从粮堆或粮食麻袋里铲取。挱,两种读音,suo
sha,百度释义都是 开
解开的意思,却和这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时的动作不符,不如称撮子更贴切。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到粮店买粮食,这个工具还在用,已经用铁皮制作了,一样的是把粮柜里的面粉或大米铲装到顾客的面口袋里

箩,可筛去粮食里的沙土,旋转筛可抓去浮在面上的秸秆渣头

麦场使用的木制木锨,推耙。堆铲翻嗮粮食

木制钉耙,搂草

拥脖,皮鞭。前者夹在驴马脖颈处防止拉车缰绳磨伤颈部皮肉,皮鞭的用处不言而喻

展馆就在一号粮仓,设置了几组泥塑,播种

收割后打场

扬场,有风天气好扬场,使麦粒和渣头沙土分离。农谚说:刮风好扬场,下雨好泥墙

这是审问惩治当时私分倒卖公粮的各级地方官员富商的情景

面和好搓条切丁,用拇指肚轻压搓面丁使其成杏皮状,煮熟炒菜干拌或肉菜烂锅做汤饭都美味可口
2023.8,22
巴里坤县。奇台 木垒
巴里坤 哈密 鄯善5县环游,第二天住巴里坤
2023.10.2
晴
20/9 摄氏度
西北风
3-4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