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消失的租书店

(2014-01-19 08:00:00)
标签:

租书店

记忆

年代

李天琪

文化

分类: 随笔

刚盘下租书店那会儿,生意并不怎么景气,于是自己安慰自己,也许是刚刚起步,万事开头难吧。强硬着头皮撑了半年,虽说不是有大转机,但凭着对图书的爱好和用心经营,总算认识了一些老顾客。等手头积攒了一点余钱,赶紧去书市购进了一大批新书。有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米》、《城北地带》,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都是我喜欢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套整整七大本的《贾平凹文集》,几乎囊括了自贾平凹出道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鸡窝挖的人家》、《野山》、《商州三录》以及获得美国天马文学奖的《浮躁》,仅我所见,在中国在世作家中,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出过如此规模的文集,大多数已故作家的全集也没有这么厚。

除了这些所谓的纯文学作品外,当然还购进了不少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作品,比如《天龙八部》、《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九月飞鹰》、《浣花洗剑录》,这些大部头动辄就是三四本一套的,尤其是《鹿鼎记》,厚厚的五大本,丢掉其中任何一本,整套书就会残缺不全,严重影响借阅的频率和次数,必须得多准备几套,以方便配套借阅。

新书上架了,坐拥书城,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种心情,是那些将生意当做营生来经营的人们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因为订的都是自己十分欣赏和喜欢的图书,与他人分享好书,这种快乐哪里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呢?!

当然,在与他人分享好书的同时,收取一定数额的租金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种经营,毕竟要维持正常的周转。但是,事实证明,这太是我的一厢情愿了。市场不相信眼泪,有些话,必须经历了才能深切的体会其中的含义。

坐等顾客的滋味是甜蜜的,也是难熬的。一周过去了,原想这些高雅丰富的精神食粮会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没想到前来借阅的读者的目光仍然在一排排旧书中徘徊和逡巡,对那些崭新的图书视而不见,除《活着》等几部拍成影视剧的原著借出过几次外,其余的竟然无人问津,我滚烫的心有如浇了一盆凉水,我百思不得其解,是读者的欣赏水平太差,还我的目光有问题?

因为书店位于西北民大与市卫校的十字路口,又与读者杂志和甘肃日报社紧邻,经常光顾书店的基本都是大学学生,但也不乏在文化出版社部门和报社工作的编辑和记者。有几次,我曾试着给一些熟悉的读者推荐,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租书本来是为了打发一段无聊的时光,并不想让阅读变得那么严肃和沉重。

其实,真正爱书的人,一般都愿意去书店购买和收藏,真正适合出租和借阅的倒是那些大众通俗的东西,比如金庸,古龙,比如温瑞安、黄易。书店刚刚易主后,有一套简装的琼瑶小说集,也许是因为时间久了,本来已经残缺不全,再加上借阅的人太多,几乎供不应求,后来借《还珠格格》上映之际,干脆一次购买了琼瑶全集,一套共50多本,仍然你争我抢。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也慢慢改变了自己以前固执的一种想法,如何购买到读者欢迎的图书,而不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那样的经营,即使你开的再有特色也不会有读者买你的帐。为了更准确的揣摩读者的心理和喜好,借着节假日,我便约上一两个相熟的读者,去到省图书馆附近的书市去购书。那种欢喜不亚于今天约一二好友去茶楼消磨半日时光。

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带着市卫校的栾佳和孙梓箫到图书批发市场帮我去购书,那次经历,让我想起若干年后流行大街的一首叫《老鼠爱大米》的歌来,他们的饥渴的眼神,无异于老鼠看到了大米。推着购书车,逢着什么,她们就往车里放,好像这些东西是白送似得,丝毫不为我兜里的硬币着想。

但是既然邀请了人家,就不能太小气,口里大方的鼓励人家放开胆子挑选,心里却暗暗担心,这些平时在我看来根本没人阅读的图书,能有读者吗?在她们看来,捡到篮里的都是菜,什么《机器猫》、《圣斗士》、还有《超霸世界》和《樱桃小丸子》除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引进的卡通外,更多的是言情小说。琼瑶、亦舒、梁凤仪、三毛的小说尤其大受欢迎。

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的确代表了当下大众的阅读倾向和潮流,这些新购的图书甚至来不及上架就被蜂拥而来的读者借阅一空,其中一位兰大新闻系的女生很好奇的问,你这次怎么眼光变了?可算是摸到了读者的心跳。被别人表扬的感觉真好,但陶醉之余又有几分心虚。原来这么多年,我竟然生活在所谓的文学世界里孤芳自赏,以致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1995年,借去深圳办事的机会,在深南大道的上步路,我终于找到了南方图书市场,在哪里,我看到了在内地从没有见过的好多图书,这让我眼界为之大开。那一次,我从深圳带来了在沿海已经炒至火热的台湾言情小说四小名旦的作品,有席绢、于晴的唯美和缱绻,也有沈亚、左晴雯的嗔怪和戏谑。这些在内地闻所未闻的新潮流小说在给我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让我深深的认识到内地和沿海之间的差别。

随着资信的发达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和物流的畅通,不仅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更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这些在现在看来并不稀奇啊的事物,在上个世界九十年代初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现在回忆起来,那真是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从租书店里刚刚抬起头来的我,甚至来不仅打量和整理身边散乱的图书,就已经听到窗外网吧的喧嚣了。昔日曾经带给我们阅读记忆的租书店很快就淹没在历史的记忆里。

2000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的到来,带着对一个旧时代的眷恋和对新时代的憧憬,我走进了刚刚创刊的《西部商报》,开始了我人生的又一段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