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莫言读书饥饿精神李天琪 |
分类: 读书 |
▲对于饥饿的感觉,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正处在成长期的少年莫言概没能免。其实对作家莫言来说,他却是经历了两个时代的人,一个是物质上的58年,另一个是精神上的58年。
▲物质上匮乏,折磨的是人的肉体,而精神上的饥饿,摧残的却是人的灵魂。经常听到人们谈到一个作家的成长与成功,往往关注的是他自身的文本,而对影响其写作的根本因素却很容易忽略。
莫言:我的“吃书”经历
莫言生于1955年,谈起自己的少年时代,有两件事情令他记忆深刻,那就是除了饥饿还是饥饿,不同的是:一个是身体上的,另一个是精神上的。
稍上点年龄的人,大都对上个世界的58年这个年份有着特殊的记忆,如果不是亲历,也会从大人口中或多或少了解到那个年代的留给人们难忘的记忆:为了生存,啃树皮,嚼草根,吃橡子面,所有这些,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却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亲身经历。
关于这段经历,河北著名诗人张凡修有两首诗歌写的最为深刻和形象,一首是《豁口》,写的是父亲为了一家人的活命,故意将自己的鞋子弄破,以便从公社粮站的粮堆里蹭的几粒粮食,另一首叫《母亲的胃》,写的是母亲为了给孩子弄点吃的,甚至用筷子往喉咙里捅,以便产生恶心呕吐的反应,从而将从集体食堂里多吃的食物吐出来给孩子们吃,两首诗一首是写父亲的,一首是写母亲的,读来让人揪心和心酸。
58年只有三岁的莫言,虽然对饥饿的感觉和记忆不是十分深刻,但随后的岁月,随着三年大饥饿时期的蔓延和延续,让少年时的莫言饱受身体的折磨和摧残,在一个粮食匮缺,城市人都要每月定量供应的年代里,生活在山东高密县一个贫穷偏远的山村的人们生活想必也高不到那里去。
莫言有过一段从军的历史,他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过这样的话:“别人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他是为了填饱肚子”。因为从小没吃饱过,他一到军营就吃了十八个馒头,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对于饥饿的感觉,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正处在成长期的少年莫言盖没能免。其实对作家莫言来说,他却是经历了两个时代的人,一个是物质上的58年,另一个是精神上的58年。
物质上匮乏,折磨的是人的肉体,而精神上的饥饿,摧残的却是人的灵魂。经常听到人们谈到一个作家的成长与成功,往往关注的是他自身的文本,而对影响其写作的根本因素却很容易忽略,阅读之于一个作家的成长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年少时失去读中学机会的莫言,对上学的记忆是非常痛苦和恐惧的,因为老师评价他的作文写得好,当成范文在班上读。这件事一下子激起莫言写作文的热情。尽管热爱阅读,莫言小时候能接触书的机会并不容易。
因为缺少书籍,他就听村里老人讲各种故事,鬼怪妖狐、历史传奇、土匪好汉,哪个地方曾经有过战斗,哪个地方曾经出现过奇怪的人物,哪个地方发生过灾难等等。这些后来都变成莫言小说的素材。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阅读?
前不就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第一次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精神极度饥饿的状态,他第一次向人们讲述了自己“吃书”经历。
为了读书,莫言付出了不少代价。他发现一个同学家里有套绘图本的《封神演义》,就去帮人家推磨。那时候农村吃饭自家要有个小石磨,用来粉碎粮食。那是最令孩子们反感的劳动,但是一天不推磨就没饭吃。所以,放学以后,父母亲在生产队劳动,孩子就在家里推磨。莫言说,那个小孩也很霸道,会对自己说“你推10圈看一页,再推10圈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