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罚款上千万,谁给驾驶员戴上了“紧箍咒”
(2012-08-29 08:35:07)
标签:
兰州智能交通摄像头杂谈 |
好久没有回去了,这次到兰州,感觉变化蛮大的,天蓝了,楼高了,路宽了,车多了。这些当然都是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功劳,但心却并没有高兴起来,反而更堵了。
在天庆嘉园打车,等了好久都不见一辆车来。心里纳闷,这不可能,因为不远处就是加气站,若在平常,这里打车是很方便的,而且大多时候打的都是空车啊!
转眼一想,不对,肯定不是哪里肠梗阻,就是某一段正在实施交通管制,正在胡思乱想之际,一辆绿桑就在前面不远处停了下来,赶紧追了过去,正准备打开车门上车,司机师傅却阻止了我的习惯举动,问我去哪里,到什么地方下车,当我告知去的是东方红广场南口时,他思忖了足足有半分钟,最后还是不能如愿以偿,原来他是回忆行车的路线和停车的具体地点,给人感觉这肯定是刚刚上路的一个菜鸟。
经过打问和了解才知道,这是我的一个误解,和这位司机师傅一样,对兰州交通的网络陷入一头雾水的人远不止他一人,在兰州跑车三十多年的师傅如今跑车也要陷在这种虚拟网络带来的回忆里!以前打车,往往是上了车之后才告诉到达的具体方位,现在是先要摸清具体线路,然后才能确定载不载客。
在一位师傅的指点下,我才看到,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不远的地方都吊着一个黑色吊灯一样的东西,原来这就是前不久刚刚投入使用的兰州市智能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系统工程,根据官方的说法:该系统的建设将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查处、震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规范交通秩序,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这一城市顽疾。
事实上,这套由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网络系统,的确出手不凡,在刚刚开始运行的头三天里就已经大获全胜,根据记者的了解,该系统正式投入使用3天,试运行的32个路口平均每天都会抓拍到3000多起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按相关规定,每辆违章车辆200元的罚款数额计算,每天罚款就是600万,三天就是一千八百万,这还不包括扣2分的处罚。据说如果方便的话,再掏200,便可免于扣分的处分。
我不知道,我的这种简单算法,是不是科学,但我敢肯定的是,打着高科技和智能化为标准的执法系统是不是真的科学,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比如,安装高清摄像头需不需要召开听证会?比如不占直行车道转弯,转弯的车过不了几辆,绿灯时间太短,转弯车辆多。再比如从左道骑压双黄线逆行超车直行,交管部门是否做好了相关配套准备,不少司机反映,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得不少路段并没有标示黄线,不了解执行措施的司机就会被拍摄。
都说在北京打的,的哥可算是国家政策的代言人,从你坐车到下车,下至市井轶闻,上至国家领导无不悉晓,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他一定会有足够的猛料!我就曾经领教过北京的的哥,一次打车经过长安街时,司机指着不远处一幢幢竖着SOHO字样的白色房子告诉,这就是我们北京的地产大亨潘石屹盖的,我心里不禁讶然,明明天水人,怎么变成了你们北京的大亨。想到现在人们都以成为“北京人”为荣,便悄悄按下了一番无聊的争论。
北京如此,兰州也不让须眉。别看兰州地处内陆,什么都不发达,就是不缺少新闻,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这里一点都不缺。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兰州盛产记者,不说别的,仅央视就云集大批来自兰州的名记,而且个个都是大牌。至于其它平面媒体,从中央级大刊到地方小报更是数不胜数。却很少有人细究其中的原因,这里我只透露一点,兰州不仅盛产记者,还盛产新闻。
层出不穷的新闻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新闻记者,更培育了不少兰州的哥的新闻嗅觉。这不,关于这次兰州市政府实行非现场执法系统,一位的哥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安装高清摄像头,为什么不开听证会?”一位的哥甚至这样打趣“今后开车沟子上也得长眼睛啊!”。许多违章车被高清摄像头所拍,更是不知道及时交罚款,以致错上加错,罚款变成了高利贷。
城市交通执法,曾经被比喻为猫捉老鼠的游戏,交警疲于奔波,司机东躲西藏,人治的危害不仅带来的是交通的无序和事故的频繁发生,更滋生出了不少腐败。执法的尺寸和罚款的多少都成为执法者随便捏的软柿子。从理论上讲,智能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系统工程的实施,将会使执法更客观、更严谨、更具有公正性,这不禁让人再次想起“计算机时代还需要算盘吗”这样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电脑再先进也难抵人脑,完全将一个处于动态的城市血液系统交给说一不二的电子执行系统,就一定能缓解城市交通,治愈堵车的难题吗?
科技是为人服务的,但过度依赖科技,则会导致缺乏人性的关怀,因为再先进的科技产品,也有执法不严的盲点,如此“严格”的执法,但愿不要成为有关部门合法敛财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