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评奖怎样才能服众?

(2011-08-24 12:08:47)
标签:

茅盾文学奖

机制

文学

李天琪

文化

分类: 散文

在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奖应该说非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莫属了,但这两项最重要的代表国家文学最高的奖项先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先是鲁迅文学奖,紧接着就是矛盾文学奖。

其实,质疑声早就存在了,从第五届茅奖开始,质疑它的声音从评奖机制到评奖范围不断从媒体上就已经出现,只是随着新兴媒体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质疑的声音被放大了。

从文学本质上来说,能感染人,能教育人,能以文化人的文学作品才能打动读者,让读者受到最好的精神享受。从文学评奖方面来看,只有选出那些经过读者检阅,时间沉淀的好作品才能服众。问题是怎样才能选出这样的作品来?什么样的机制才能避免这样那样的不公?

文学固然不是为评奖而写作的产物,但评奖的目的就是为了选出最好的作品,为了推动文学事业的更好发展!失去了这个前提,文学评奖也就失去了意义!

纵观各种声音,无论是去年的鲁迅文学奖,还是今年的茅盾文学奖,均与文学作品的优劣毫无瓜葛,质疑声皆涉作家的身份问题,评奖机制问题等等。比如最近广受质疑的茅奖,质疑声主要集中在“入围作家官员化”、“重要作家被遗漏”、“ 投票变数大”三点上。

作家阎延文认为:按茅奖条例规定的“评奖纪律”,或者应由李敬泽“选择退出评委会”,或者应是《推拿》和《一句顶一万句》选择“退出评选”,二者必选其一。而实际情况是,李敬泽不仅没有“退出评委会”,而且还担任了第八届茅奖评委会副主任;《推拿》和《一句顶一万句》也不仅没有“退出评选”,而且还成为第八届茅奖的最终五部获奖作品。

作家兼新闻评论家盛大林这样说:“在个人微博上发起了关于获奖作品阅读状况的调查。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近300人参与了投票,在5部获奖作品全没读过”的占96%,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通过媒体的采访,他才知道,茅奖61位评委中只有十几位通读过《你在高原》,其中麦家还是“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读完的——400万字一天半读完,他打趣说道:那叫‘读’吗?完全是应付差事嘛!”

如果说机制更多的是带有技术性的硬指标的话,那么,没有认真读完作品就来投票,很难让人信服选出真正的好作品。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完全是一种个人爱好!没有谁规定谁一定要阅读哪一部文学作品。我喜欢了就读,不喜欢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作为评奖委员,读候选篇目就不一样了,这不仅是一个硬任务,更是一种责任。

曾有报道说,像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类权威奖项的评选,出版社往往比作者更积极、推介及公关的力度也更大,因为获奖会大大地促进书籍的发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一部真正的优秀作品,应该是因为洛阳纸贵而获奖,而不应该是因为获奖而洛阳纸贵。

说实话,获奖的5部作品,我没有读过一篇。一方面是这两年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慢慢发生了转变,另一方面,作为大部头,这些作品出版还不到两三年时间,因缘际遇还没有让我走近它们。我个人认为,评奖不仅是对过往优秀的作品进行肯定和嘉奖,更是一种宣传和介绍,让更多的读者走近它们。那些获得诺奖的文学作品,哪一步不是获奖之后才被人们广泛接触和接受的呢?

因此,不能简单的将阅读的普及率看做是评奖的唯一准则,一步作品因为洛阳纸贵而获奖,奖得其所,一部作品是因为获奖而洛阳纸贵,更是锦上添花,评奖的原则问题和机制体制才是服众的唯一标准。否则,怎么评都会引来质疑甚至公愤。至于真正的传世之作是不是今天的这些获奖作品,那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左右的了的,更不是评委们说了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抱紧诗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