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2011-06-25 14:39:02)
标签:

杜甫

名山

杜公祠

诗圣

李天琪

文化

分类: 散文

作为一个俗人,我曾经游览过不少名山古刹,祠堂庙宇,在那烟雾缭绕、香火鼎盛的肃穆气氛中,沐浴梵音,焚香跪拜,已成为一个常人本能的心理反应,我又岂能脱离凡俗。

但是游览杜公祠却是个例外,我不仅没有向千年诗圣烧过一枝香,也没有向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叩过一次头。并不是我对杜甫缺乏虔敬之心,也非自命清高之徒,而是我没有把杜甫看做无所不能的神明,我只想将他作为一个失意落魄的普通人来缅怀。

是啊,在一个功利时代,连烧香也作为一种利益交换的筹码,当你不能提供圣灵的服务时,只会写几首诗歌又能如何?看来,将杜甫当做神灵来供奉,不仅是让杜甫本人勉为其难,而且是当地主政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李天琪

与其说是陪朋友一起踏踪问古,倒不如说是借朋友之名去实现自己一个小小的心愿。

做记者那会,距离这个古称同谷的地方是如此之遥,却能一次又一次去寻访杜甫当年流寓此地的残迹旧影。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寓居此地的三年里,却只去过一次,而且还是过路朋友的邀请。

这次也一样。

我曾经在一片博文中写过,杜公祠是一个值得细看的地方。好书不厌千回读,好地方更是这样。这也是我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折身往返的一点私念。

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蜻蜓点水式的游览是不适合杜公祠的;猎奇探险、寻幽览胜也会让你失望。倒是这里的山也青、水也秀却是真的。

地方很小,说是半日游都有点夸张。每次游览我都禁不住私下这样想,要不是杜甫当年流落在此,千年之后的今天,谁还会想到这样一个地方?虽然这里青山碧水,但我总感觉没有人文遗迹的风景,就像缺少灵魂的艺术,只剩下一副空空的躯壳。

路是新修的,门是新盖的,屋,也非被秋风轻易所破的茅屋,即使这样,仍然是门可罗雀,乏人光顾。偶尔从山门下风驰电掣般经过的车辆,不是行色匆匆的路人,就是直奔前面不远龙峡山庄大红朱门歆享酒肉的狷客。让人恍然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而是置身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末年,真是千年同此一理啊!

是的,生活在今天,如果对杜甫不是太了解,或者是对唐诗不感兴趣,谁还会选择来到这里?浸染着现代的时风流韵,如果没有一点诗心,来了,也是白来。

好在朋友也是爱诗之人,虽然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他早以身许商,但内心残存的一点诗心还不至于对这样一处胜迹产生芥蒂。无所谓期望,也就无所谓失望,在这种悠然的心态支配下,兴许还能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呢!

前面我说过,作为全国现存最早的一处杜甫草堂,同谷的杜少陵祠是不是最小的我不敢确定,但我肯定的是,这是他现存遗迹几乎为零的一处祠堂,不说风雨的剥蚀,单说战乱的损毁,几乎让过去仅存的遗迹难觅其踪,更别说留下他的一些衣冠残片了,所有的建筑,都是新砌的。

没有遗物用具,更没有茅屋为鉴,并不意味着杜公祠名不副实,也不能说同谷少陵祠堂缺少厚重的人文内涵。他在同谷写下的《凤凰台》、《同谷之歌》足以让这个偏僻之地光耀千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杜甫在这里留下了最大的遗产。

所以游览杜公祠只带上一双掠胜的眼睛是不够的,还要带上一颗虔诚的心、感受的心,走进杜甫沉郁的内心世界,体会那些优美的诗篇才行。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风景的魅力和发现的快乐,才能不虚此行。

比如杜甫塑像前得那座长方形香炉,去过了多少次,就是没有发现。心不在此,看见又能怎样?

作为一个俗人,我曾经游览过不少名山古刹,祠堂庙宇,在那烟雾缭绕、香火鼎盛的肃穆气氛中,沐浴梵音,焚香跪拜,已成为一个常人本能的心理反应,我又岂能脱离凡俗。

但是游览杜公祠却是个例外,我不仅没有向千年诗圣烧过一枝香,也没有向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叩过一次头。并不是我对杜甫缺乏虔敬之心,也非自命清高之徒,而是我没有把杜甫看做无所不能的神明,我只想将他作为一个失意落魄的普通人来缅怀。

我不敢说所有的香客都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出入与于寺庙,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求神拜佛者不能没有自己的一点私心。拜访诗圣杜甫,我既没有希望着杜甫帮我能升官发财,也没有寄望诗人灵光乍现赋予我诗歌的灵感。

也许是一种惯性吧,当我们一行人爬上高高的台阶,来到杜公祠的正殿时,在方方正正的院子中间,摆放着一座大大的水泥铸就的香炉,要不是朋友惋惜没有带香火的感叹,我断然不会想到躬身沐香以示虔诚的心愿,更不会“看到”这么一座大的香炉摆放在杜公祠的核心位置。

这不由使我想起一个短信来,有的人你看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看了一眼,却影响到你的一生。就像这座香炉,来过好几次,怎么就没发现呢?我为自己的疏忽感到心惊。

籍着这种好奇,我不由停下脚步仔细打量起这个庞然怪物来。观其行,察其状,其规模和宏伟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座寺庙里的香火炉鼎。有点不同的是,里面没有一丝香灰,只零落躺着一些枯枝和败叶。

按理说,在祠堂放置这样一个物什本不足为奇,但当他成为一件名副其实的摆设时,就不由人不去猜想摆放者的想法和来往游客的一些复杂心绪来。

据说杜甫祠堂在全国大约有百多处,不知其他地方的至今是否香火鼎盛不得而知,但成县杜公祠可以说是香火早已断绝,祭拜也是有名无实。这从那些空空如也的香炉和案几上可以看得出来。

出于好奇,在临离开时我顺便在大门口的售票处打问,这里附近有没有卖香表的商贩,我的问话让看门老头不禁讶然:“杜甫既不是神灵,又不会算卦,谁还为他烧香跪拜”。

是啊,在一个功利时代,连烧香也作为一种利益交换的筹码,当你不能提供圣灵的服务时,只会写几首诗歌又能如何?看来,将杜甫当做神灵来供奉,不仅是让杜甫本人勉为其难,而且是当地主政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说实话,我并不赞成将一处有着厚重底蕴的历史文化遗存建成一座祠堂抑或寺庙,更不愿意看到在至今都带着一脸愁苦相的杜甫雕塑前设立什么香案和炉鼎,这既是对历史的曲解,也是对杜甫的不尊重。

心香一瓣祭诗圣,与其匍匐在杜甫像前烧香磕头,不如面对诗圣朗诵一首他在颠沛流离中写下的诗歌更有纪念意义和价值。

再说了,心里没有诗神,叩一万次头也是白搭,因为你面前的只是一位普通的古人而已。

(希望同行的朋友方便的到我处来取照片,不方便的请在百度空间复制,地址是:http://hi.baidu.com/麦草下的蛋/ihome/myalbumlist)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诗圣像前,为什么无人低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辉
后一篇:草堂翠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