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过眼,记忆留香
(2010-12-30 16:32:19)
标签:
北岛中国gb2312印象与记忆青灯杂谈 |
分类: 读书 |
■在戏说历史的烟尘里,问我为什么要穿越让人钦佩的民国甚至是将近四百年的清朝,回望那个腐朽而又迷人,晦气而又诗意的年代,并不是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我不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而是源于对一部古典戏剧的错爱。
■说读书不看作者不是事实,《记忆与印象》的装帧设计一流,但吸引我的更是史铁生三个字。史铁生的宽厚与博大使他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上,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他是一个用心血与心力来写作的人。
■今年读的最畅悦的要数北岛的《青灯》和《蓝房子》,许多年轻诗人还在津津乐道北岛的《回答》时,北岛却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他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好书过眼,记忆留香
李天琪
总有一种微笑写在脸上,总有一种感动留在心里。
有人忙着做年终总结,有人忙着在盘点一年的收获,有人忙着为二十一世界头一个年代寻找着坐标,有人为自己的文字寻找着最后的归宿。
写作不是我的工作,读书也非我必须做的功课,一切都在一种自然和垂落中找到了一种平衡,比如生意,比如关系,甚至是新认识的一个朋友。
太多的感动,让即将过去的一年充满着温馨和快乐,与财富的积累,计划的变现相比,有这样一种快乐,让我久久不能自拔,它甚至注定了会延展和影响到我以后的生活,这就是文字的快乐!
过去的一年,的确读了不少好书,有些是新购的,比如《1644:帝国的疼痛》、比如《万历十五年》、《青灯》、《记忆与印象》,有些是买来一直没时间阅读的,比如《词语笔记》、比如《铁皮鼓》、《赫城》、还有《小逻辑》。
没有一个固定的计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和生活中的我一样,不偏废,也不挑食,碰到喜欢的就随手放进了手边的箩筐里,一有时间,赶紧拿出来翻上几页,就像翻阅日子。
要说倾向,2010年,我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心,放进了一个相对遥远而亲切的年代里,那就是大明王朝。
在戏说历史的吵闹里,问我为什么要穿越让人钦佩的民国甚至是将近四百年的清朝,回望那个腐朽而又迷人,晦气而又诗意的年代,并不是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我不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而是源于对一部古典戏剧的错爱。
不喜欢孔尚任,就像不喜欢当朝一些并非御用的文人,因为我要探查的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艺术的追求。聂作平、黄仁宇便走进了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我还购买了不少人物传记,如宗璞的《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柳苏如是别传》等,宗璞的书以前买过不少,但大多数是散文。说来可笑,读了那么多她老人家的书,到老了才知道她是冯友兰的女儿!这也许是生命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吧!
知道《小逻辑》,是在读过王元化老先生的《清园夜读》之后的事,但对于中华书局的书从来有一种过敏,不想把读书当做一种任务,因此尽量捡轻松的来看。即使在书香漫溢的风入松与之邂逅,也没有动心。直到两年后,才在纸中城邦将它带回清供在我的书架上。
说读书不看作者不是事实,《记忆与印象》的装帧设计一流,但吸引我的更是史铁生三个字。史铁生的宽厚与博大使他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上,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他是一个用心血与心力来写作的人,惟其如此,这部书才达到了“人生中国丛书”主旨所追求的:真实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
今年读的最畅悦的要数北岛的《青灯》和《蓝房子》,许多年轻诗人还在津津乐道北岛的《回答》时,北岛却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他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2001年,北岛因为父亲病重,获“恩准”回到阔别十三年的北京。北京的高楼林立给北岛的感觉是“丑陋”。在北京的北岛,感受到的是更深的乡愁。可以看出,故乡对于北岛永远是一个过去式,这辈子他注定了漂泊的命运,像一条船,不愿意靠岸也靠不了岸了。
《青灯》是我至今看到的他最新的诗歌作品:“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靑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与其说这是北岛献给汉学家魏斐德的诗,还不如说是他对记忆中故乡的惆怅和缅怀。
正如一位朋友在阅读了他的散文之后所说的:北岛的散文和那些顾盼生姿、故作深不可测的内地作家或者学者截然不同,你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挣扎,挣扎的唯一凭借就是他的文字,正如他笔下的聂鲁达,在面对政变后在他花园掘地三尺寻找武器的士兵时说:“你们在此地能找到的唯一武器,就是文字。”
每年都能得到一些朋友的赠书,说实话,很少阅读。黄昏老师的《那些消失的事物》是个例外。里面的不少诗歌在他发给我的邮件中早已看过的,但我仍然宝爱,黄昏的诗歌很短,但每首都很精致,看不够。
关于杂志,2010年送走了《书城》,却迎来了又一位朋友,这就是创办还不到两年的《文化纵横》。我讨厌一切以文化的名义强奸普罗大众生活的说教,但关注了几期还是狠下心做了√,退而求其次吧;《天涯》外甥打灯笼照旧;本来对《独唱团》很期待,等到出版后摆上书架时,拿起来翻了翻就毫不犹豫的放下了,这不是我要的《独唱团》,我要的早已经在造纸厂化为纸浆了。从这方面说,它的早夭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2010年还读了一些旧书,那些早已纳入囊中而无暇顾及的书再次进入我的视野,一些新的发现让时间有种折回的感觉。深深的觉得,读书最不能赶时髦,尘埃落定了,文字的真实就会裸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