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请自重!
(2010-12-22 10:13:29)
标签:
中国作家协会gb2312中国作协笔会文化 |
这是一位好友的亲身经历。事情虽然发生在两个月前,但它的新闻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湮没而失去昭示的深刻意义,在征的他的同意后,我特在新浪博客予以公布。
该文原题是:《中国作家》,请自重!在我看来,发生这样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固然与《中国作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真正反思的应该是中国作家们!站在参会者的立场上,这样一件事情,已不能用“受害者”的口气来博的人们的同情了!
换句话说,如果这次活动组织严密,不出任何纰漏的话,打着《中国作家》的名义,在醒目的“2010中国作家金秋笔会”条幅下,不知又会有多少作家戴上桂冠,披上光鲜的外衣?满足多少虚伪的中国作家们对名誉的贪欲。不仅如此,在无人质疑的猫腻里,主办者也会赚个盆满钵圆。
只要有河里有鱼,就一定有人放诱饵,在一个经济至上的年代里,单纯的揭穿一些文化骗局存在着认识误区,简单的要求作家们自律也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善良的作家们,请擦亮你们的眼睛》,谈到过作家们上当受骗的经历。看过这篇文章,我不得不改变我原来的看法,我要大声说:中国作家们,请擦亮你们的心灵。心灵蒙尘了,再亮的眼睛看到的也不过是肮脏的交易而已。
《中国作家》,请自重!
井冈秋山
在国内颇有名气的《中国作家》杂志,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一份文学刊物。可是,由该杂志发起并主办的,于10月25-27日在北京京东宾馆举行的所谓“2010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实际上却是一个与民间的某些以盈利为目的、贩卖荣誉头衔和证书、奖状、奖杯的文化学店举行的形形式式的评奖会相似的“乌龙会”。我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如下:
一、用金钱出卖荣誉。
凡是有作品参加评奖的,通通都能获奖(价格是:付评审费790元);如要“金质证书”的,价350元;要金杯的,价360元;要水晶杯的,价390元。也就是说,只要你肯花上1890元,便可获得“制作精美”、“带锦盒包装,可悬挂也可摆放在案头,中英文对照,有编号,用先进的技术镌刻有获奖作家照片”、“标刻有:作者、作品、获全国作品评比奖奖次和主办单位等字样,作为永久纪念”(见“2010中国作家创作笔会作品获奖通知书”)的“金质证书及奖杯”!
难道国家级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是这样评选出来的吗?难道获得这两个奖项的作家,也需要付评审费和奖状、奖杯的工本费吗?
二、盗用中国作家协会的名义,骗取文学爱好者的信任。
现在社会上,各种文化骗子经常利用各种评奖的名义,诱骗作者参加评奖。作者本人每年都会收到这类出售头衔的形形式式的“学会”、“研究会”的邀请函多封,但本人洁身自好,从不上这类骗子的当,可是这次却也上钩,参加了这个“笔会”。原因是这个所谓“笔会”,盗用中国作家协会之名发通知混淆视听,在以“中国作协中国作家杂志社”为信笺印发的《2010中国作家金秋笔会通知》中,就有“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的工作还是继续认真搞好文学评奖,提高评奖的社会参与度……作协将根据作家不同的创作选题,安排作家后续深入采访……”之语(见附件),把这个会议说成似乎是中国作家协会授意主办的样子。在这份“通知”第一项“主要内容”中,说会议期间会邀请中国作协……等国家级的文艺单位、《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的新闻单位的领导人和著名作家出席会议,可实际情况是,会议自始至终没有这些单位的领导或新闻单位参加。在26日晚上的所谓“联谊会”上,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彝族代表吉俄 路也先生因对会议的正当性产生怀疑,便向主持人龚阔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作协主办的这样一个重要的作家会议,没有一家中央媒体前来参加和报导?”主持人一时语塞,但还是应了一句:“《文艺报》的记者来了。”
三、组织混乱,丢尽中国文人的脸面。
在26日的全体正式会议上(会场上方的大幅横披上的大字是:《2010年中国作家金秋笔会高端论坛》),当报告人汪兆骞先生作《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中间休息时,主持人龚阔春乘机发放一页《中国作家》杂志的广告式的2010年历,开始时是按上前的顺序发放,可是过了一会,人越来越多,大家便挤成一团,后来者更是一哄而上,于是分发便变成抢夺,有的人抢得三五份,也有抢得一叠十几份的——这是发生在挂着《2010年中国作家金秋笔会高端论坛》主席台上的一出闹剧;在此同时,台下的另一场闹剧也相继发生,杂志社拿来发给与会者的几包近期《中国作家》杂志堆在会场出口处的墙边,这时也正拆包分发,可是后来者同样是一哄而上,各显神通,有的抡得一两本,有的抡得三五本,更有强者,居然夺得一大迭,估计应有八九本!可惜我当时没带相机,无法把这两个争抡的镜头拍下来!难道这就是中国文化人的作风!简直就是一群市井流氓,把中国文人的脸都丢尽了!
在下午的“小说戏剧论坛”上,有一女代表问主持人:“为什么中国作家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中国人大多心知肚明的问题,其实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之外,如果中国文人就是这种精神状态,恐怕再过一百年也与诺奖无缘!
会议组织者的马虎,还有一证:当26日下午大家领集体照的时候,细心人立刻发现照片上方的题字竟是:“2010中国作家金秋笔获奖代表合影”,原来漏印了一个“会”字。有的人认为少一个字无所谓,可是上面提到的那位来自四川的彝族代表吉俄路也先生却不依不饶,一定要会议主持人纠正错漏,说拿着这样漏洞百出的照片回去,无法向单位交代,无法向妻儿交代。最后主持人只好答应与照相馆联系,改正题字,重印照片,并约好27日中午调换照片,可是大多数代表已经在上午离去,这张有漏洞的照片,注定要在国内流传,成为人们的笑柄了。
基于上面的三个理由,我认为《中国作家》杂志主办的这个“2010中国作家金秋笔会”,是一个假中国作家协会之名,行敛财之实的假笔会。我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觉得有责任维护中国作协的名誉和权威性,建议中国作协认真调查这个事件,挽回中国作协因这个笔会所蒙受的名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