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诗歌的年代
(2010-08-11 09:14:04)
标签:
诗歌博客大展年代雪瑶徐敬亚李天琪 |
分类: 散文 |
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当年青年人对诗歌的热情。更无法想象当年诗歌刊物与巨量的民间写作之间形成的诗歌“堰塞湖”。在“往楼下扔一块砖头,就可以砸到几个诗人”的年代,年轻诗人们的作品几乎不能在正式的报刊、杂志、书籍上得到发表。
生命冲动大于艺术理想,社会意义大于诗歌价值,群体影响大于个体作用。这可能就是二十年前诗歌流派大展留给当代诗歌唯一的精神遗产。当然,作为一次策划和诗歌运动,无疑它是成功的。但从诗歌内部的建设和贡献来看,它又是混乱的。时间沉淀的并不都是黄金,更多的是沙子。
博客,诗歌的重建与消解
李天琪
查阅一个关于诗画配的资料,我翻出了珍藏了二十余年的《诗歌报》,报纸已经发黄变脆,折痕处的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拎在手中,你能明显感到时间在下坠。
出于好奇,又一次重新翻阅了这些曾经被我视若神明的文字,我已经没有当初的激动和狂热了,甚至感到了一种荒唐和可笑。不是笑这些班驳的文字,而是笑我当初不由自主的癫狂。
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当年青年人对诗歌的热情。更无法想象当年诗歌刊物与巨量的民间写作之间形成的诗歌“堰塞湖”。在“往楼下扔一块砖头,就可以砸到几个诗人”的年代,年轻诗人们的作品几乎不能在正式的报刊、杂志、书籍上得到发表。风起云涌的油印民间诗报诗刊,并没有纡解排山倒海般的诗歌写作,反而以另一种形式在加速着这股无法遏止的诗歌暗流。
正如文化的传承,必将以另一种面孔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一样,偏居淮南一隅的《诗歌报》与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青年报》握手了。诗歌,终于以山洪的形式向外倾泻和释放。按策展人徐敬亚的话来说就是:“虽然我预计这次大展一定会影响很大,但真正的反响还是大大超出想象。”
今天,已安居新浪博客徐敬亚坐在电脑前,面对博客时代的诗歌时,是那样的从容和淡定,他说:我不过是提前20年做了一次“诗歌网页”。话虽这样说,但谁又能真正会预料到今日诗歌的博客时代呢?20年前的网络诗歌实验,一方面体现了艺术在一个禁闭期出现的“火山喷发”,另一方面也说明今天的人们享受着多么巨大的幸运和自由啊。
我是说,当一些人对现在博客上口水诗和简单的分行文字进行批评的时候,如果能看看这些产生在那个特定年代的诗歌,他们一定会有另一种发现,而这些诗歌背后的诗人们大多数已经成为当代诗歌的中坚。
现在来看这些伟大的诗歌,哲学与美学上的鹦鹉学舌,大大降低低了诗歌的独创性;浅薄的艺术水准,削弱的不仅是诗的美感,损害的更是诗的内在价值。不仅如此,放肆的诗歌主张、吓人的艺术宣言、宽容的编辑尺度,尤其是诗歌主张的无原则限定和艺术观念上的放纵,从而形成了一处当代世界上最盛大最混乱的诗歌集贸市场。
生命冲动大于艺术理想,社会意义大于诗歌价值,群体影响大于个体作用。这可能就是二十年前诗歌流派大展留给当代诗歌唯一的精神遗产。当然,作为一次策划和诗歌运动,无疑它是成功的。但从诗歌内部的建设和贡献来看,它又是混乱的。当年如雨后春笋般的诗歌宣和主张,早已经成为明日黄花。曾经的辉煌一时诗歌流派,已经如昨日逝水。时间沉淀的并不都是黄金,更多的是沙子。
许多人怀念哪个诗歌的年代,尽管当时诗歌的天空群魔乱舞,诗歌的大地泥沙俱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诗大展开创了中国大规模诗歌集结的先河,粉碎了官方诗歌阵地对现代诗民间创作的封锁与禁锢。没有人是先知,该到来的终会到来,博客时代的到来,将诗歌传播的方式更始张扬到了极限。另一方面,博客的出现,并没有让诗歌的群体狂欢得到张扬,反而走向疏离和消解,纯个人化的书写就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有不少诗歌圈子和诗歌专门网站门派林立,诗歌主张的旗幡浩荡,但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可以看做是大展之后的流风余韵,它能不能撑起诗歌的半面天空,仍然需要诗歌的有识之士进行整合和梳理,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是博客写作者的事情,更需要传统媒体的深度介入。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雪瑶和她的《中国网络诗歌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