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走过兰州

标签:
城市潘石屹经历中国经济周刊李天琪杂谈 |
博主按:
多年前,甘肃电视台曾经推出过这样一个栏目:“我从陇上走过”,该栏目对一些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知名的甘肃籍或在甘肃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著名人物进行访谈,形式有点像王志曾经主持过的“面对面”。也是通过这个栏目,我才知道了贫穷落后的甘肃,竟然出过那么多的名人。
后来,有机会与中国经济周刊合作,准备做一期关于兰州的特刊,出现在大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把曾经与与兰州有过不解之缘的的国内名人进行一次扫描,不是对“我从陇上走过”栏目的拾遗补缺,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关照和透视这座狭长城市的包容性和穿城而过的黄河的孕育功能。
因为特刊倾向于经济方面,所以所选人物都是以经济领域和商界着眼,虽然最后成型的东西是以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但有限的版面和篇幅仍然留下诸多遗憾,好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几位,要么是地产大亨,要么是商业巨擘,足可以彰显兰州这座城市的气度和魅力!
潘石屹:走过兰州
李天琪
有人说,兰州不仅出产主持人,还出产房地产开发商。这话不假,以潘石屹和王石两位大腕级的地产大亨都毕业于兰州高校,足可以为此作出有力的注释。
这么说,不知潘石屹有没有意见,作为他的老乡,潘石屹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在普通人来说无法企及的神话。无论是在他的故乡,还是在那些关注房地产业的人士那里,潘石屹三个字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甚至一个概念——一个在中国房地产界不容忽视的人物。在中国,象潘石屹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很多;在房地产界,潘石屹也不是最有钱的老板,但他绝对是最有影响力的。
由他给“城里人盖的房子”几乎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独具个性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上。有人把这归结为他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事实上,与其说是他与媒体游刃有余的娴熟能力的结果,还不如说是他善于制造“新闻”的思想,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将居家办公“SOHO”概念引入地产界的地产老总,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将豪宅当作收藏艺术品来“雕塑”的地产人士。至于那些诸如将批判自己的言论编印成书广为散发、面临同行竞争而处事不惊的经典案例,已经成为商业教科书中不断被复制和百听不厌的讲述。
坐在北京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内的潘石屹,也许习惯了他现在中产生活的节奏,但他无法了解曾经和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那些老乡的真实想法,因为他无法回到过去。好在潘石屹是真实的,真实的就像他至今都不变的乡音。当许多从黄土地上走出的成功人士,努力的将自己身上粘带的泥土清洗干净,从而割裂与乡村的脐带时,潘石屹却将根植在自己血脉中的那份乡土情结,当作一件旧衣服穿在身上,面对众多媒体和目光,讲述这一个并不属于他一个人的故事。
我不知道,成名后的潘石屹对清水——这样一个贫穷而又美丽的小城有着怎样的感情,但在公众视野当中,了解潘石屹的人都知道他是天水人。的确,潘石屹1963年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当然,在行政区划上,清水县也属于天水市管辖,想必出生在天水北道的潘石屹怎么也不会忘了这个带给他人生转机的小县城。
《京华时报》曾经采访过潘石屹,其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 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这是记者迄今为止从各家媒体看到的有关潘石屹在清水小城唯一的版本文字。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个高中就是原“国立十中”的清水一中,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他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潘石屹在兰州的日子可以追溯到他的青春岁月。少年不识愁滋味,成功后的潘石屹曾在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中谈到,少年时的岁月虽然贫穷,但过的却很快乐。在省城兰州求学的日子,也是潘石屹从一个现在看来类似小城镇的县城里迈向大都市的第一步。乡下人第一次进城自然会闹出不少笑话,潘石屹也不例外。
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据潘石屹回忆,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石屹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它的高楼。” 潘石屹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这一去,潘石屹就再也没有回过兰州,当他再次回到兰州时,是作为兰州市政府特邀的嘉宾出现的。兰州不仅给了潘石屹从乡村到城市的第一步,而且给了他日后搏击商海和破浪传奇人生的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