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勤工减学的日子

(2009-09-14 16:16:02)
标签:

教师节

启蒙

挨打

恢复高考

勤工减学

李天琪

前几天是教师节,什么文字都没留下,无话吗?不是,有关这个话题,有好多话要说。

必须承认,有些话不是想说就能说的,尽管我很想说,但那种预设的庆祝,更多的是一种仪式而已。写那种景上添花的东西,我不习惯。

其实每个日子都有值得纪念的意义和理由,就看我们如何态度!

教师节过了,大锅饭似的感恩消停了,生活进入了正轨,上课、下课,时间被课程表整齐分割。应该说,有关教师节的任何回忆和纪念的文字都尘埃落静了下来,然而,却总有一些思绪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借着这个逐渐远去的感恩节,我将记忆的线索伸向了记忆深处......

回忆我的一位小学老师

我不知道,现在的乡村小学还有老师打学生的现象没有,反正在我的记忆里,老师打学生,应该是家常便饭。

上学迟到,要挨打,调皮捣蛋要挨打,课堂回答问题也要挨打。如果说,调皮捣蛋挨打是罪有应得的,那么,脑袋天生是一个榆木疙瘩的话,你就无法拒绝这种特殊的礼遇了。

同样的,我也没有躲过老师教鞭的惨痛教训。不过,这次经历,并非是我调皮捣蛋,也非没有回答出老师课堂的提问,而是一次别样的勤工减学的经历。

老师叫李四生,在家排行第四,所以叫四生。他还有一个外号,叫李清华,说起这个外号,还有一段来历。八十年代初期,也就是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最初的几年,他数次参加高考都因为报考清华大学而失去了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但它始终不改其志,最后落得在村小就业的机会,而且还是民办身份。因此一些好事者就给他取了一个李清华的外号。

事实上,我这样的小学老师有好几位,但随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事的倥偬,大都已经面影模糊了。由于不能转正,待遇又低,终于熬不住清贫的日子,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外出打工,唯有这位李老师苦苦的守着这样一份事业,坚持着自己最初的志向,对他记忆深刻,但并不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外号的缘故。

有过八十年代小学经历的人,想必对于勤工俭学应该不会太陌生。当然这与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劳动改造不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如上山挖草药,为了贴补学费和书本费,比如摘树子,为了给老师买粉笔和墨水,再比如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为了给学校节约开支和降低劳动成本。总之,物质的贫乏,赋予了那时勤工俭学别样的意义和色彩。

实话说,我是喜欢这种集体劳动的,一个词——“热闹”。所以每次出去劳动,我都是第一个冲在前面。干活也卖力,印象中好像我因此得到过一个劳动委员的职务,除了外出劳动,更为重要的是负责校园和教师的日常卫生工作。同学少年都不贱,那时还不知道张爱玲这个名字,更没有读过她的任何文字,但少年的那份天真和单纯,却是共同的,无所谓贵贱之分。

所以即使学习不行,但劳动积极的话,照样可以得到老师的青睐和恩宠,现在想来,那时我还是老师的一个大红人呢,但是,我并没有得到大红人的好处,反而因此得到一顿教训。

那时李老师刚刚结婚,由于弟兄多,妯娌之间经常产生矛盾,于是在结婚不到一年时间就分家另过了。因为是民办,待遇低,家里常常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老师是好老师,也是好丈夫,为了不让新婚的妻子累着,经常是忙了学校忙家里。在农村,农活多的就像庄稼地里的杂草,扒了一茬又一茬,永远都在做着干不完的体力活。每天上课铃响过三五分钟后,才会看到老师绾着沾满泥巴的裤腿匆匆忙忙的走进教室的情景,迟到是常有的!

记得最清楚的是,上小学五年级那时,我们全班才一共五个人。为了弥补撂下的功课,有好几次,老师把我们领到了他的家里,让我们坐在他家的炕头上给我们上课,那种情景,现在想来也历历在目。

下课了不是在操场上疯跑和打闹,而是在老师家的院子里帮他们拨苞谷皮。按理说,对于毕业班的同学们来说,这种勤工俭学的劳动完全可以豁免,但是对于李老师的这种要求和做法,仅有的几个同学都表现出不满,但没有人愿意说出来,什么都敢于抢先的我当然不甘人后,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就偷偷的他的办公室拿了粉笔,在黑板上发泄了不满。

那天下午,由于当时在外面玩的太疯,竟忘了在上课之前擦掉,当老师走进课堂发现黑板上骂他的字迹时,他震怒了,一看字迹,他就知道是谁写的,但是他并没有点名,而是装模作样的挨个儿调查,随后就把矛头直接对准我,桌子上的木尺打断了,他就用脚踢,直到一位偷偷溜出教室的同学将这件事告诉给了下地干活的父亲,匆忙赶来时,他才罢休!

那一年,我没有再去学校,也没有参加当年的小学毕业考试,而是在家休学了一年,第二年直接进了乡办中学。至今我都没有小学毕业证书,尽管这样的证书已经可有可无了。

所以,小学生活留在我记忆里的印象并不好,更无快乐可言。

我并不是一个记仇的人,也许当时有些怨愤,但那种少年的意气早已随着岁月的风蚀早已湮灭了,退色的记忆只有唏嘘和感慨。后来我曾经回过几次家,听老乡们说,李老师终于转正了,但愿转正了的他现在能安心教好娃娃们,不再为那些家务农活缠身影响正常的教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