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剧《白鹿原》中,看出当代乡村的两点失落

从电视剧《白鹿原》中,看出当代乡村的两点失落
文/姜诗华
作为陈忠实老先生的扛鼎之作,《白鹿原》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张嘉译说过:“挣钱的机会还会再有,但碰上《白鹿原》的机会不会再有。”日前,由张嘉译担当艺术总监的电视剧《白鹿原》正在热播,尽管收视率不及欢乐颂,但在豆瓣评分上甩出后者三条街。
该剧是一部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这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特殊的时代背景,浓厚的关中风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古老的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不仅如此,从该剧中也不难看出当代乡村的两点失落。
其一:乡约祠堂作为乡村的治理规则在那个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今天早已难觅踪迹。剧中的白嘉轩族长当得够操心的,但不论什么事情,只要上升到乡约乡规,只要上升到在祠堂里处理的事情,那无疑就是一种准则,就成为乡村体系下看似散漫农民必须遵守的规则,事实上乡约乡规也确实在那个时代的乡村农民具有很强的威慑性。当然,前提是乡约合理合法、族长德高望重。看看今天,尽管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很多,但今天乡村农民的共同价值观在哪里?共同遵守的乡村乡规在哪里?德高望重的族长在哪里?
其二:今天对知识的尊重甚至还比不上一百年前的乡村。剧中的朱先生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说白嘉轩是那时乡村治理的践行者,那朱先生无疑就是指南者。因为,乡亲们信奉的是朱先生的学问,是对知识的尊重与崇拜。今天的乡村虽然知识分子地位不是最低,但远没有做官的挣钱的商人更有地位,至于让知识分子主事挑起乡村治理的大梁,更是痴人说梦而已。
由此,从电视剧《白鹿原》中,不难看出当代乡村的两点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