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节的来历及演变

(2016-09-15 09:09:54)
标签:

中秋节

月饼

秋节的来历及演变

/姜诗华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尽管今年回家高速公路不免费,但丝毫不影响大家过节的心情。毕竟,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中秋节在我国民众中的影响力是仅次于春节的,因此,中秋节也称团圆节。那么,八月十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秋节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又有哪些主要习俗呢?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在这一天,由政府统计一下辖区内的老龄人口,赐予粥喝。有点像今天的慰问老人的意思。这是最早的中秋记载,关于节日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就是祭祀的意思,夕月就是祭拜月亮,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祭拜,只有天子祭拜才会记录在文献中。所以才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一说,因在《礼记》所述,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本人比较认可这种说法:毕竟,“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枣打净”的说法在我们鲁西南老家流传甚广。

第三种说法和军事有关: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以上三种说法均流传较广,看似相互独立但却可能是相互影响,尤其是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可以理解为民间与官方的共同文化呼应。当然,古代不像今天这样有发达的大数据采集分析模式,但中秋节作为文化传统能够流传几千年且长盛不衰,理应得到今天新新人类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中秋节的演变及习俗:

 

同很多统治阶级引领文化潮流所同: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也就是说,到了唐朝,中国的老百姓才开始正儿八经的过八月十五。

至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