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殉国还是殉情?
(2015-06-19 10:21:33)
标签:
屈原端午节郭沫若 |
分类: 冷眼看社会 |
屈原投江,殉国还是殉情?
文/姜诗华
又到了美粽飘香的端午时节,而这个节日,注定与2200多年前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跃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屈原为什么投江呢?如果是因为殉国,那么他的伤痛至今仍在撕裂着我们的灵魂。如果是因为殉情呢,毕竟,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关于屈原之死的殉国说,一直没被主流所接受。毕竟,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尤其是需要舍生取义的忠君英雄,屈原太符合这一特点了:“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何等的气节?所以,很多年来,我们一直而且宁愿相信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们宁愿相信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尽管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这无论是从高大上的完美宣传还是激励后人等等,都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端午节很多由此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不仅是与节日有关,更是与屈原这位英雄的壮举有关。传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就是为把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而来的,屈原投江后,沿江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所吞食,便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当然,既然是主流是殉国说,仅靠一些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难免有些牵强附会,在学术界,自然也有一些权威认定屈原投江是殉国。持这种观点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郭沫若,他在《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中说:“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他在《屈原赋今译》中说:屈原是一位理智很强的人,而又热爱祖国,……他的自杀必然有更严肃的动机。顷襄王二十一年的国难,情形是很严重的。那时,不仅郢都破灭了,还失掉了洞庭、五渚、江南。顷襄王君臣朝东北逃难,在陈城勉强维持了下来。故在当年,楚国几乎遭了灭亡。朝南方逃的屈原,接受着压迫,一定是看到国家的破碎已无可挽救,故才终于自杀了。其实拙文写到这里,不难发现殉国说既有文化习俗的支持,又有专家权威的考证,再能迎合主流文化宣传舍生取义的高大上需要,真称得上是完美无缺了。
但胡适先生的历史观也未必全是胡言乱语。胡适先生说:历史就像被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当然这话听起来有点抬举小姑娘、侮辱历史。不过,究其屈原投江一事,无论是坊间还是学术界,却真切的存在着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殉情说。而且殉得不是一般的情,是同志。
1999年6月初,香港的同性恋人士要求将端午节改为“同性恋节”,认定屈原为同性恋者。香港各大电视台为之组织了一批专家、观众一起讨论。
其实这一话题,论起发酵之源,则在上世纪的40年代。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根据《离骚》中的语气和情感,屈原和“怀王有一种超乎寻常君臣的关系”,引来一片讨伐之声。孙次舟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家朱自清同情孙次舟的观点,于是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不过直到次年,闻一多才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
当然,这屈原与怀王也绝非另辟独径。
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一日泛舟水上游乐。有一划船的越人看见他的风采,暗生倾羡,忍不住用越语歌吟挑逗之:“……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鄂君即刻回应以行动:“乃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两情相悦,立时同赴阳台。后世便用“鄂君绣被”表示对同性恋伙伴的怜爱。由此可见春秋战国中的楚国男风一向兴盛。
屈原盛年时丰姿秀美,才华超群,喜爱穿奇装异服,成天弄顶高帽子(峨冠)戴在头上,衣袍上缠着长长的佩带(博带),还摘了许多鲜花和香草戴在身上,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夸耀。后来由于列靳尚之流争宠于楚怀王,中伤屈原。屈原清高的人品使他难以随波逐流,爱情于他,甚至高于生命。爱上了君王的他,没理由不死。就像姜育恒的歌:再回首,跟往事干杯。
或许,屈原投江,这当然是因为他心系国家,然而对楚王当初的断袖之谊的念念不忘也是一大主因。人世间如此浑浊,不如归去,不如逝去。
其实,屈原投江无论是因为殉国还是殉情,都是值得纪念的。毕竟,现在的人谁还会殉国亦或是殉情呢?大老虎贪得无厌、世俗的女子宁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活着是不需要理由的,只是想想这屈原的死,确实应该珍惜每年这端午节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