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精神与湖南人性格基因探析
(2025-03-20 09:38:37)
地理文化学认为:地表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气候、交通等因素产生影响,综合形成区域的文化差异。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崇山峻岭之侧往往多慷慨悲歌之士,绿水粼粼之滨每每集文人骚客为群,自然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所创造的文化或者文明,都与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山势使人离,水势使人合”,平凡的土地和平原河流,可以把人类束缚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使人们对土地产生无限的依恋性,而大海,则可以呼唤人们超越自然的限制,使人们不会只想到依赖土地而生存。
湖南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曾经引起过世人的关注,也有过一些评价。
著名学者林语堂写过一篇题为《北方与南方》的文章,评价过“粗犷豪放的北方,温柔和婉的南方”各省之人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湖南人则以勇武和坚韧闻名,是古代楚国武士后裔中较为使人喜欢的一些人。”
近代著名文化学者钱基博在《湖南近代百年学风》一书中说过:“湖南之为省,……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梁启超说过:“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
孙中山在评论辛亥革命历次起义时说过:“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象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还是你们湖南人做出来的”。
陈独秀说:“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
蔡元培说:“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时固然守得很凶,趋新时也趋得很急,遇事能负责任。”
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海内外学人称之为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著名作家唐浩明认为:湖湘文化之魂,也就是湘魂,可概括为八个字:心系天下,敢为人先。
湖南人的性格基因是什么?笔者2004年6月10日在湘中考察古文化时,看到一个中学校门之上赫然矗立着“血性”两个鲜红的大字,这就是“北有行知,南有陶龛”的创办于1901年的陶龛中学校训。使人猛然醒悟,湖南人的性格基因找到了。
血性是什么?血性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品德,是刚强的浩然正气,是热血沸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在离陶龛学校不远处,有一所创办于1907年的春元中学,办学理念首倡“读活书以致用,穷物理以致知,不尚空谈,实事求是。”
性格决定命运。湖南人的性格,是很特殊的一种,刚是内核,毅是灵魂,灵是气质。霸蛮与灵泛,能辩证统一。虎气与猴气,能集于一身。湖南人倔强,按湖南话说是“犟”,人们常常以“石头”、“骡子”、“辣椒”的习性来比喻湖南人的性格。大凡湖南人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有了一种思想主张,就不会轻易改变。蒋翊武与蔡锷、黄兴等55位先烈同葬于长沙岳麓山,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一座座历史丰碑,成了激励后人的生动教材。
鸦片战争的失败引起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大反省,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派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海浪”与“湖波”的碰撞交汇之中,使中西文化经历了三次交汇与融合。先是知器械不足,搞了洋务运动;再是知政治体制不足,搞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接着是知思想文化不足,搞了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湘省士风,云兴雷奋”,开创近代湖湘文化的先驱,致力于探索拯救社会的道路,大力倡言并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开言路、广贤路和整治河政、漕政、盐政等改革措施,经世致用为特征的近代湖湘学风,已基本成为湖南士人的一种学术传统和风格。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是湖南人开始进入世界文化网络的时期,湖南人的足迹遍及日本和欧美各国,对于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精华,丰富湖湘文化的内涵,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湖南人走向世界数量之多、进出之频繁,不仅为史所罕见。
“五四”运动的洗礼,使闭锁的洞庭湖闸门开动了,浩浩荡荡的中外新思潮涌进了湖南,马列主义磅礴于湘江两岸,在如潮水般涌进的中外思想文化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革命先驱作出了富有远见卓识的抉择,选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把新文化运动的工作重点由思想启蒙转移到造就一代新人和直接的政治运动。此后,在湖南发展起来的湖湘文化,其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湖南的范围。在近代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局面。
未来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天人合一、中庸协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是其三大内涵。
湖湘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良传统,如讲入世,任人力,重躬行,通变化等等。也不断从外来文化中吸收了新的营养,克服了封建时代士人或重实行而黜玄想,或耽于性理而忽视事功的两种倾向。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学风,十分注重引导人们走向实政、实用、实行的经邦济世之路,贵实践而耻空谈,主张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通经学古而致诸用,以天下为己任,研究有用之学和社会实际问题,而不是只寄情于山水、埋头于经史、着笔于风花雪月,做到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出为良臣,处为良士,经邦济世,治军治国。
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和谐相处,是湖南文化环境的一大特色。南岳大庙之中,道教与佛教在一个庙内和谐相处;在岳麓山,山下有儒家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山中有佛教的麓山寺,山顶有道教的云麓宫,均能在一山和平共处。在文化与人的关系上,近代湖南先哲主张,“合中西两洋文化一炉而冶之”。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世界性的文化开放与汇流,使培养熔铸世界文明精华于一炉,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代新人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见的“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的“全新的人”将会在地球上出现。中国和湖南的未来需要大家巨匠,只有兼收并蓄,贯通今古,融合中西,才能培养造就新一代的大家巨匠。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湖南人的性格需要改造,应对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湖湘文化必须努力浸润现代人文精神,湖南人性格基因必须进行新的组合,并培养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
(湖湘文化研究会交流论文(2007),7060字。本文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巡视员,区域经济与人才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