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郭辉东宣传材料
(2025-03-20 07:33:08)
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郭辉东宣传材料
郭辉东,男,汉族,1947年11月4日生于永兴县,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多年潜心研究湖南在国内外有影响和特色的课题,在10多个领域撰写和发表800多万字文章与专著,24次获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省级和国家级奖励。各界的评价为:是打通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学者,是知名的人才学专家和洞庭湖首席专家,是全省政府机关单位唯一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是全省唯一为宏观决策咨询服务提供300多万字文稿的人,是全国出成果最多的政府参事。
代表作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湖南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湖南近现代人才群起及其原因》、《大融合中崛起的湖湘文化》、《湖南人精神与湖南人性格基因探析》、《世界第一伟人毛泽东》、《周敦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周敦颐家族人才链及鲁迅周恩来世系考证》、《〈老子〉的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道法自然与治国之道》、《天道地道人道与天地人和谐之道》、《湖南是世界水稻王国和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湖南考古重大发现——碑刻女书惊现永州东安唐生智故乡》、《三皇五帝不可否,舜葬九嶷不可疑》、《南蛮的上古远祖蚩尤》、《湖南与江西比较研究》、《湖南与岭南比较研究》、《中部兴则中国兴》、《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中国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方略对策研究》、《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设想》、《全球化时代的环境治理》、《湖南省人水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想》、《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弯道超车,科学跨越——湖南科学发展的当前与长远战略谋划》、《全球气候变化与湖南应对方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主要思想:
观念决定行动,思想决定出路。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社会科学专家的使命,就是从科学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运用辩证的理论思维方法,从复杂纷繁的现象中梳理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带本质性、规律性的新理念,把专家语言公诸同行,用通俗语言告知大众。本人践行的是可知论、多元论、循环论、和谐论,并以此指导当前,预示未来,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建议。
大道之理不可违,以中为度方自然。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和谐之道,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的发展应当把握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平衡点,找到经济社会与良性生态之间的结合点,力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动态平衡。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既是多元的,也是和谐的;一切事物既可分,又能合,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之福,在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生物多样性上也是如此。
世界是无限的永远运动的物质总体,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生态系统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人类文明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时代,时代呼唤大德大智大能者担当大任,把古今中外有用之学熔于一炉,以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和重构。
思想文化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只有中国文化和文明是绵延不绝的。在世界进入大同之域时,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能够发挥融合器的作用。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湖南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洞庭湖水系控制了全省96.7%的土地面积,在一个区域构造单位内能够实现物质能量的循环转换,具有建设生态省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三次中西文化融合与三次人才群起,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社会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使湖南成了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之一。世界性的文化开放与汇流,“全新的人”将在地球上出现。中华大地需要“辨同异、合中西”的一代新人,湖南需要也能够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
师友莫忘:
我出生于一个父母都是文盲的贫苦农民家庭,读大学学的是有色重金属冶炼,先后在省委、省政府机关单位工作35年,为什么能在社会科学研究多领域取得一些成绩?并成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首先,应归功于一个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时代和环境,其次是幸遇湖南在国内外有特色有影响的重大题材,三是得益于良师益友的引领与激励。
杨长庚老师把我引入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研究,陈念文老师把我引入自然辩证法和哲学领域的研究,柏原先生把我引入诸子百家的学习和深入实际研究现实问题。陆魁宏、刘建统、王兴国、梁绍辉、李鸣高、王通讯、雷祯孝、王鲁湘、刘国纬等大家的影响,使我的视野和境界得到开阔与提升。杨敬东、唐浩明、袁南生、高阳、谭跃进、贝兴亚、朱汉民、麻天祥、宫哲兵、朱亚宗、朱翔、周秋光、汪太理、吕芳文、万里、高至喜、袁家荣、贺正时、吕锡琛、聂芳容、童潜明、柳思维、刘茂松、李松龄、阳盛海、杨为民、马正一、彭国华、周成生等人的砥砺和相助,使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从良师和亦师亦友的身上,也许可以找到自己学术思想之根及其发展变化脉络。对此,终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