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江碧透层林尽染
(2025-01-28 16:30:06)
漫江碧透
郭辉东
湖南是一块令人羡慕的绿色宝地
观天地之大象,察山川之巨脉,人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条北纬30°地带,地处东经108°47′一l14°45′,北纬24°39′—30°28′的湖南,与西南、沿海和西北地区比较,在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两个方面,为绿色湖南建设提供了令人羡慕的物质基础。
——没有构造性地震带的困扰。湖南属于弱震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地震是公元209年11月15日常德地震,最大震级的地震是1631年8月14日常德6.7级地震。
——没有海侵的威助。面对海侵和海啸可能更加恶化的趋势,沿海地区在发展永久性产业和建设高规格建筑时,必须考虑海水的威胁,有相当部分产业向高地或者向内地转移是必然选择,湖南理所当然的最佳选择地和转移地。
——没有沙尘暴和荒漠化引起的烦恼。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地带的湖南,仍是一块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绿色宝地,像这样的优良环境在中国和世界上是为数不多的。
湖南处于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与五岭山地到江汉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区,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西北有武陵山脉,西面有雪峰山脉,南部是南岭山脉,东面为湘赣交界诸山,湘中大都丘陵、盆地和河谷冲积平原,湘北为洞庭湖及四水尾闾的河湖冲平原,受这样的地貌轮廓影响,洞庭湖水系基本上呈扇形而汇注于洞庭湖。在中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区域构造之中,湖南却是“湘江北去”,而且洞庭湖水系控制了全省96.7%的土地面积,三湘四水以及荊江来水都由洞庭湖城陵矶一个口子流入长江。这种地质构造,使自然界的大气、水体、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生命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可在一个区域构造单元内进行(在国内唯有江西与湖南略同),并实现物质能量在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不断平衡。
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山丘的内陆环境,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富有山泽田土草木之利,形成了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有利条件。湖南冬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内日平均气温≥15,积温4200-5800等值线,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300-1800小时,年辐射总量在92-114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无霜期8-10个月,一年可二熟或三熟。湖南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物种丰富,全省林地面积1.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60.1%,森林覆盖率2005年55%,居全国第3位。湖南有植物物种5000多种,居全国笫7位;脊椎动物578种,约占全国种类的27.3%,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26种,野生动物83种。湖南的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多年平均降水量l450毫米,比全国平均数649.9毫米多800毫米。湖南拥有一个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量3204亿立方米,加上河流、山塘、水库和地下水,全省常年保有水量有可能达到1000亿立方米。湖南拥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不能不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湖南现有水库1329座,总库容366.7亿立方米,大小灌区13000多处。全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449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48平方公里。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0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保护区面积1899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98%。洞庭湖区已实现平垸行洪、退田还湖333处,还河还湖面积778.74平方公里,加上构造性地质沉降速率的作用,将来的洞庭湖有望再次成为全国第一大淡水湖并成为世界著名风景生态群落和优美生态风最佳旅游区。
把湖南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省
纵观国内生态省建设的成功经验,生态湖南建设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可行的选择应当是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进而搭建生态湖南的“四大体系”。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二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
——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重点搞好土地、水、矿产和生物等四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湖南土地面积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9位,现有耕地5929.5万亩居全国第19位,人均耕地只有0.94亩,居全国第25位;湖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8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6位;世界已知160多种主要矿产中,湖南拥有141种;湖南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的基础上,应当重点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设山川秀美、环境友好的生态体系。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治理为主向人工重点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努力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与环境可持续维护,尽力满足人民安居乐业的追求,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01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7010万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人口素质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和农村环境改善,逐步实现人口规模适应、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谱写新篇章
今天,人类所拥有的条件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当代湖南人有智慧、有能力、有条件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谱写新篇章。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做到既不因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遵循生态规律搞开发,又要按经济规律搞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以湘资沅澧四大流域可持续发展为轴线,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突出山水特色,把山、水、洲、城融为一体,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优美人居环境。
把治山治水相结合,大规模进行山江湖库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江河湖库治理、造林绿化和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突出植树造林、植被保护、流域治理,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构筑一江四水绿色生态屏障。这样,湖南就能够建设成为山青水秀的生息之地,就目前湖南的实际情况而言,治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肯定,曾经是“遥看洞庭山水翠”、“湖光秋月两相宜” 的湖南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山治水治湖治库相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丽美景一定能够再现,浩浩汤汤的洞庭湖和郁郁葱葱的三山五岭一定会出现在潇湘大地,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世界上令人向往的繁衍生息之地。
(本文原载《学习导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