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山水城市群长株潭
(2025-01-25 17:27:30)打造美丽山水城市群长株潭
郭辉东
湘江母亲河孕育了长株潭
河流孕育了城市,蕴藏着城市的灵气。长株潭处于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冲积平原过渡地带的盆地,湘江由南向北从三市切过,把三市连成一个“品”字型,两两相距45公里左右,一江三市,山水相连,并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联通,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各具优势,是长江以南最具开发潜力的“金三角”风水宝地。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湘江是流经湖南省和最长和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汉,长株潭三市土地占全省的13.3%,2005年底户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9.2%,CDP占全省的37.2%,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的47.9%,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46.3%,进出口占全省的76.2%。
长株潭境内,有渌水、涓水、涟水、靳江河、浏阳河,捞刀河、沩水等七条支流与湘江相汇,较长的支流还有多条,长沙市有八曲河、沙河、潭水、楚水,乌江、圭塘河。株洲市有攸水、铁水、浊江、永乐江、茶水、洮水、马伏江、湘潭市有石狮江、岐潭河、菜石港、虞塘河、肖家河。
湘江流域的径流相当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789.5毫米,多年平均往流量634亿立方米。湘潭水文站的径流量相当于黄河陕县站的l.5倍,淮河蚌埠站的2.4倍,历年最大流量是1968年6月27日的20.300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是1974年949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是1963年281亿立方米。长沙水文站最高水位是1998年6月27日的39.18米,最低水位是1999年1月31日I的25.25米。
长株潭三市的水资源,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另一方面,湘桂运河有可能在未来得以整修、改进和利用,这条曾经沟通长江水系和珠珠江水系达2000多年之久的航运水道,对于调剂湘江流城的水资源是有益的,也将成为联通湘桂旅游景点的一条重要山水旅游热线。考虑湘江流域曾经出现过严噩干旱缺水的情况,为了满足长株潭城市规模扩大以后的用水需要,并使长株潭人民能喝上优良的饮用水,近期可以从浏阳株树桥水库引水供应长沙,远期可从东江水库引水直供长株潭,东江水库总库容91.48亿立方米,常年蓄水是80亿立方米左右,最大坝高157米,坝顶高294米,正常蓄水位285米,能够直流长株潭。
以上情况说明,长株潭三市得山水之地利,丰沛的水资源能够基本满足大都市建设的需要。有这么多河流流相聚并形成良好的水环境,在国个内是少有的。
长株潭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l、长株潭河道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湘江干流和一级支流梯级开发规则,湘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将由目前的29%上升到50%以上,大源渡和株洲、长沙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能够使湘江从衡阳至城陵矶439公里的干吨级航道全线贯通,使湘江河道成为一条与长沙实行江海联运、通江达海的高级黄金水道。
2、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情况长株潭市区人口预计经过10-20年的建设,逐步建成长沙市人口达300万,株洲和湘潭市人口各达100万的大城市,2050年长株潭城市圈城市人口将达800万。目前,长沙市城市日供水能力为154万立方米,人均供水量在全国排列第四位,株洲市日供水能力为125万立方米,市区公用自来水普及率在全国是最高的之一。湘潭市日供水能力为l00万立方米,大型厂矿主要靠自备水厂供水。
3、长株潭面临的主要水问题,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是长株潭面临的三大水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需尽力解决的水问题有:(1)生态环境恶化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当。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城市生活废水的污染,湘江的株洲州、湘潭、长沙河段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湘江流域36个环境监测断面来看,一类水质占8.33%。二类水质占2.78%,三类水质占22.22%,四类水质占55.56%,五类水质占11.11%。四类和五类水质主要集中在长株潭江段以及湘江支流有城镇和工矿区的局部河段。(2)违背自然规律的非理性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长株潭三市水土流失面积达5858.3平方米。由于山水土流失,使水库淤积速度越来越快,黄材水库淤积的泥沙已达3000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20%。长沙城区1950年3月尚有水井3446口,市民一直沿用“近河者取用河水,远河者打井取水”的饮水方式,白沙井、太傅井、水风井、鸳鸯井、声名远扬,目前城区古井仅存94口。长沙城区20年前还有少数众多的人工湖泊、渔场和水塘,而今已被连片的商场和高楼所取代。某些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和建设时考虑不周全,一遇较大的降雨就排泄不畅,长沙市火车站一带已多次被淹,袁家岭和芙蓉路立交桥也多次发生水阻。株洲市西区排渍站因设计时采用的海拔高程有误致使排泄困难。(3)节水意识淡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仍然浪费很严格。长沙市39家重点企业用水总量6619.9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48%,而北京为84.7%,美国为87%,一些重要产业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群——长株潭
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群——长株潭,必须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举措。要学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建设与美化水环境的经验,学习江苏、浙江疏浚和开发利用江河的经验,推广常德建设防洪墙与疏浚城内穿紫河以及凤凰、永兴建设山水城市的经验,同时探索洪水资源化和泥土资源化的新路子,在江河两侧的低洼地带,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源泊,涨水时可以分蓄洪水,深水里可以发展淡水养殖,挖出的泥土能够转化为宝贵财富。
如何把月亮岛至空洲的128公里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得富有活力?(湘江长沙到望城以后至株洲空洲后超过130公里)如何把长株潭水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历史赋予长株潭人民的重要使命。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把长株潭建设成为美丽的山水城市群,应当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高起点地搞好长株潭水环境建设规划。长株潭三市,山岳连绵,高低综错,江水流动,左环右抱。对于未来长株潭的城环境建设,应突出山水特色,把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生态的物大网络城市群。
对于长株潭的水环境建设,作者曾提出过多项建议,大多数已被采纳实施。如:1996年8月撰写《湖南治水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时,提出“在长沙(靖港)至湘潭、株洲湘江河岸约100公里的地带,可以建立高标准的风光带,把防洪大堤、公路、防护林带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连接长株潭三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纽带”。1998年12月提出激活昭山“小金三角”的一系列建议,其中有“在昭山修建连接东西两岸的跨江大桥,修通、扩建株易路口至花明楼的公路,以形成湘中地区又一新的公空路交通枢纽,”跨江大桥修建以后,九华地区已成为一块高新技术开发的热土。2000年6月受聘为长沙市桔子洲地区规划建设顾问,提出在桔子洲不修筑防洪墙,但可根据地形、自然高程、等岸线的不同垫同沙洲,以便提高避洪能力,此方案已被采购并实施。2001年3月受聘为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评标专家,提出长沙市中抽线、天门、地户的命题和湘江、浏阳河构建文化产业带等设想。2001年10月在长株潭经济论坛提出扩建圭塘河、将谭阳垸改为人工湖泊,并开挖浏阳河仰天坪至湘江黑石铺的湘浏运河等建议。2006年4月在进行中国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方略对策研究时,进一步提出长株潭水环境建设的系列构思。
从长远看,长株潭城市圈水环境规划,应以800万人口大都市为环境容量,综合考虑供水、防洪、排污、城市美化等因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长株潭中心城区,要以湘江干流为主线,把浏阳河、捞刀河、圭塘河、沩水、新江河、渌水、涓水、涟水等九条干支流编织成一个水网。由于湘江与浏阳河汛期洪水来源不同,开挖湘浏运河可起到错开洪峰减轻防洪压力的作用。对于长沙市城区的桥梁、公路、铁路形成交叉点;东西中轴线则由岳麓山最高处禹王碑至天心阁向东延伸,在天心阁之南扩展东西向大道,把过江隧道、书院路交化广场与东湖相连,再配以南岳七十二峰丘麓山脉的天际线,长沙市则可成为一个具有优美生态环境的山水城市大格局。
第二,切实搞好水域污染防治工作,力争2010年长株潭三市3/4以上的污水达标排放,湘江重点保护水域水质达到二级水平。(1)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分段)负责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制度。确保生活饮用水博水源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清水塘、岳塘区等重点工业区要狠抓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实现从根本上使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控制为主向全过程控制为主的转变。(3)大中型老企业的污水处理,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限期治理,达标排放;新建企业必须强调做到“三同时”,在投产的同时应当有合格的污水治理设施。(4)对污染严重的行业要拒绝引进,禁止新建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十五小”企业,禁止向水体倾倒、排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从事可能污染水体的水上餐饮和文化娱乐活动。(5)对有毒有害污染处理厂进行集要处理,对化工、医药等较难处理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要采用特殊技术措施予以处理。(6)继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河流两岸500-1000米范围内建立茂密的多层植被,有效阻止水土流失。(7)长株潭有堤垸1340866亩,临洪堤防428966米,要在加高加固堤防的同时,扩大流域水体环境容量。
第三,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搞好流域综合治理。要参照美国田纳西州治理河流的经验,走流域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大流域治理为骨干,小流域治理为单元,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并区别不同情况,首先解决当前急需解决而且能解决的问题。要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方针,把通航、电站建设和流域治理开发相结合,把修建道路与堤防建设相结合,城区的河道要尽量修建建成景观型河道,使水中和岸上观赏景点错落有致,两岸水清岸绿。对江中洲滩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空洲、古桑洲、杨梅洲、巴溪洲、桔子洲、月亮岛等洲滩建设成各具特色的江中景点,桔子洲作为世界城市最长的内河绿洲一定能够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新亮点。
(本文原载《学习园地》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