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建成世界级大湖生态经济区可行性研究
(2025-01-25 15:39:07)产业转型发展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洞庭湖区建成世界级大湖生态经济区可行性研究
郭 辉 东
2014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湖南湖北两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2010年9月我首次提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命题和比较完整的设想,2011年第3期《武陵学刊》首次公开发表《洞庭湖生态经济示范区设想》,已先后发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关文章12篇。借在常德市召开“产业转型发展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讲坛,现将洞庭湖区建成世界级大湖生态经济区可行性研究的概况作简要汇报。
一、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需要
(一)人类文明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经济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转换时期的经济形态
人类文明经历了有限利用自然的农业文明时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换时期呼唤新的经济社会形态,著名演化与创新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2007年指出:“21世纪整个世界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也使其经济和政治发展形态与20世纪占支配地位的形态相当不同。环境友好的技术的发展和它们普遍的扩散, 将对一种更合作性的文明产生强烈的需求, 将需要一种完全新的制度变迁和知识积累的形态。”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换时期呼唤新的经济社会形态, 生态经济是传统发展方式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 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背景下产生的。生态经济学强调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生态经济, 就是为解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尼斯·鲍尔丁就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他指出依靠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 利用技术手段, 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发展有机结合, 按照自然生态复合系统与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益及其规律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湖泊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经历了水侵人、人避水、人争水和人亲水的四个阶段。湖泊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目标是开辟湖泊流域新的科学发展道路,从与水争地转向主动退让与水和谐相处,保持湖区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为大江大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示范作用。
生态经济区是一个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湖泊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目标是开辟湖泊流域新的科学发展道路,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建立特有的生态产业与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符合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
朱翔教授与本文作者在1998年出版的《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中,运用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中心地学说,描述过洞庭湖区城镇空间体系模式,提出过构建洞庭湖经济圈设想。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符合中心地学说,能够形成以纯湖区为核心向外呈同心圆状环绕三个相对规则的正六边形,六边形的六个顶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构成湖区主要增长极。洞庭湖区城镇空间体系模式见下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无法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湿地所产生的效益在所有自然生态中是最高的。湖泊调节气候,调节生态环境,净化污水,沉积泥沙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水的汽态、固态、液态转化,对气温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洞庭湖由东、南、西洞庭湖三个国际重要湿地组成,1992年和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洞庭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内陆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国际湿地保护需要洞庭湖这样的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作为试验示范区。借鉴国内外湿地保护、修复治理先进技术,用物质能量大循环的观点指导湖区湿地开发,就能为人类造福。
二、洞庭湖具有建成世界级大湖生态经济区的有利条件
(一)洞庭庭是一个最具代表意义的江河湖泊复合型生态系统,洞庭庭势必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湖泊是地面上长期存水的洼地,洞庭湖属于盆地式沉积湖,既是一个过水洪道型湖泊,也是一个低洼潮湿的渍水盆;既是长江中下流地区最大的调蓄性湖泊,也是世界水文形势最为复杂的湖泊,还是一个最具代表意义的江河湖泊复合型生态系统。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萎缩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1995年洞庭湖水面面积已降至2625平方公里。2001年6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湖南时指出:“洞庭湖的发展要有一个长远规划,首先就是洞庭湖的水面要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 近些年来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后,已使洞庭湖扩大行蓄洪面积779平方公里,目前洞庭湖水靣仍是仅次于鄱阳湖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一位法国地理学家考察世界大江大河地理环境后无限感慨地说:“上帝给了中国一条举世无双的长江及与之相配套的两岸之湖泊。”洞庭湖盆地面积1.88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盆地面积不到洞庭湖盆地面积的60%;现代沉降速率洞庭湖区每年平均为10.45毫米,鄱阳湖区每年仅为0.35毫米,只有洞庭湖的4%。洞庭庭势必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能够建成世界级最有特色的大湖生态经济区。
(二)洞庭湖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生物丰富多样,能够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洞庭湖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充沛,生物丰富多样,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早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澧县城头山遗址、八十垱8500年数万粒栽培稻谷、彭头山6500年左右的水稻田,提供了一件件有说服力的佐证。
(三)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为洞庭湖大规模治理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标志着长江防洪“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也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水库运用后,荆江河段的水文、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了新变化,荆江河道向下涮深,入湖水沙锐减,湖口已经下降,这些问题应当适时予以解决。长江流域干流石鼓以下及主要支流已建、在建和规划的控制性水库共38 座,总库容2485.4 亿立方米,2030年全部建成投运后,将在长江流域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必将为洞庭湖大规模治理开发提供良好条件。
(四)洞庭湖区具备建成世界级大湖生态经济区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在全国区域发展大战略格局中能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结合部。多种相关条件比较分析研究之后可以看出:洞庭湖区具备建成世界级大湖生态经济区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在全国区域发展大战略格局中能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还能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化发展起到重要腹地和支撑作用。
世界十大淡水湖分别是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伊利湖、贝加尔湖、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大熊湖。中国十大淡水湖分别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呼伦湖、洪泽湖、南四湖、兴凯湖、博斯腾湖、巢湖、高邮湖。从区位和地理条件看,国外一些大湖多属几个国家共有,有的地处高原山区或沙漠之中,这些湖泊的所属国家目前尚无建设湖泊生态经济区的要求;从国家政策支撑条件看,我国已把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样提高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国务院要求湖南湖北两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怎样进行产业转型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我认为:
一要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湖区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大力发展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农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要积极探索淡水湖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湖区城乡环境建设应当具有水乡特色,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旱涝无忧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体系。要吸收国内外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国内外大湖区域治理开发提供良好示范。
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大湖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加强区域融合与对接,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世界最有特色生态经济示范区、世界著名风景生态城市群落。
四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具有湖区特色的生态城镇和新农村。创新强农惠农富农长效机制,积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加快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农村综合产权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和完善洪水灾害保险制度和蓄滞洪区防洪补偿机制,高起点规划建设具有湖区特色的生态城镇和新农村,走出一条有湖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五要兴建扩建湿地生态公园,构建环洞庭湖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区。君山、西洞庭湖、赤山、黄山头已有四个初具规模的公园, 应当继续加大投入, 完善公园设施,建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可更名为西洞庭湖国际湿地公园,并挖一个大型深水湖泊,目标是使之成为环洞庭湖国际生态旅游区的世界级淡水湖泊湿地公园。
六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繁衍生息之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要遵循前瞻性、系统性的原则,着重解决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功能分区上,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内在联系,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繁衍生息之地,常德市应当而且能够建设成为现代都市桃花源。
四、洞庭湖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到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转型”,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产业升级就是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是洞庭湖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产业转型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看起来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实质上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纯净的水源,享受灿烂的阳光,这是人民的最低要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已任的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应当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最起码要求,把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的目标列入重要位置。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要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把产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立足湖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要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
四要加强自主品牌培育,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
五要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成长。
五、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公共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运用后,使荆江河段的水文、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洞庭湖区最大的问题是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多、水少、水脏三个方面,水多则发洪涝,水少则引起干旱,水脏则引起污染。水污染引起的水环境退化和秋冬季缺水,已成为洞庭湖区当前突出的问题。
(一)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城市防洪排涝的应对措施。
洞庭湖区城市沿江沿湖而建,地势低洼,受江湖洪水威胁严重。无论荆江南溃或南北两岸皆溃,洪流将以十几米高的水头直泻两湖平原,不仅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毁灭性灾害,也将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由于荆江河道包括向洞庭湖分洪的泄洪能力只有6万多立方米/秒,而近800多年来荆江洪峰流量超过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特大洪水达11万立方米/秒。1870年阴历6月的长江特大洪水,致使荆江南北27县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1954年长江全流域遭水灾,洞庭湖区出现百年罕见大洪水,洪水和瘟疫夺去33000多人的生命。
对于1996、1998年型洪水,目前仍有岳阳市、津市、湘阴、汉寿、桃源、南县等县市设计防洪水位低于三峡调度下降后的实际水位。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仍然严竣。若遇1954年型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需分蓄洪水约500亿立方米,其中荆江地区62亿立方米,城陵矶附近地区分蓄320亿立方米(湖南、湖北各承担160亿立方米)。
(二)三峡水库运用后来水来沙减少对洞庭湖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运用前,入库年均径流量与输沙量分别为3665亿立方米和2.02亿吨。与年均值相比,径流量偏小8%,输沙量偏小56%。1991--1998年三峡水库启用前,入湖年径流量为1888亿立方米;2004年三峡水库启用后,入湖年径流量为1499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运用后,来水来沙减少,一定程度地减少洪水灾害,对于稳定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是有利的。由于荆江冲刷将更进一步减少进入湖区的径流,减少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换水量,对湖区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湖南省98%的血吸虫病疫区分布在洞庭湖区,全省现有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336万人,有螺面积261万亩,占全国现有钉螺面积的52%。洞庭湖区是全国钉螺孳生面积最大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莫特先生曾到被称为“虫窝子”的安乡县考察血吸虫病疫情。当他在该县看到钉螺爬上5.8米高的树梢时,他惊叹道:“坐在日内瓦总部是无法了解这个疫情的。”
针对三峡水库运用后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发生的新变化,血防工作应当要有新的举措。一是结合洞庭湖治理工程,把涵闸引洪扩散钉螺工程纳入同步治理计划;二是结合洞庭湖治理工程,改造堤边钉螺孳生环境,减少感染螺数量,防止洞庭湖区钉螺向四水尾闾地区扩散;三是整治湖区的渔业和畜牧业发展环境,有效防止和减少人畜血吸虫病感染;四是血防灭螺与城镇防洪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快城市血吸虫病防治力度。
(四)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退化和水域污染治理的应对措施。
对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退化和水域污染的治理,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有些地方和部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甚至把洞庭湖当成藏污纳废的“垃圾桶”,加上种植业投入的化肥、农药不断增加和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点源污染变为面源污染复合型,单要素的生态环境退化变为多要素的生态环境退化。
湖泊是地面上长期存水的洼地,其突出特点是水的流动性和更换速度慢,属于静水生态系统,更新周期一般为17年。洞庭湖吸纳四水,吞吐长江,只城陵矶一口吐出。洞庭湖没有像太湖、巢湖、滇池那样四处爆发蓝藻危机,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洪道型过水性湖泊,18天可以更换一次湖水,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
六、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应当寻求长治久安的新对策大举措
怎样实现人类与湖泊和谐共生?怎样才能使江河湖泊成为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怎样防治和控制水域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怎样防治和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爆发?怎样实现湖泊淤积泥沙资源化利用?怎样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修复湖泊流域生态系统?这些课题都需要人们作出正确的答案。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应当适时调整整治思路,寻求长治久安的新对策大举措。急需而且条件比较成熟的以及从长计议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有:(1)加速层山安全区建设,为分蓄城陵矶地区超额洪水提供有力保障;(2)从长江调弦口取水并疏竣华容河,解决华容县缺水问题;(3)南县沱江综合治理,包括上下口筑坝建闸;(4)血防灭螺与城镇防洪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快城乡血吸虫病防治力度;(5)堵支并流,削枝并干,扩展注滋口至松滋口和茅草街至太平口的航道;(6)在东洞庭、南洞庭、西洞庭和大通湖深挖一批大型湖泊,再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的大湖景观;(7)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河段发生的新变化,松滋口建闸的条件已基本具备;(8)开辟南北分洪道,从澧水尾闾开河道经注滋口到东洞庭湖;(9)三峡水库运行后清水冲涮使荆江河道下切,洞庭湖出口有可能需要兴建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10)条件成熟时,在长江干流枝城到松滋大拐弯处的洋溪兴建都江堰式的无坝引水工程荆江堰,有望收到江湖两利的奇效。
七、湖南湖北协调配合,一定能够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生态经济区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湖南湖北两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注意加强湖南与湖北的协调配合,合作共建,定能江湖同治,南北两利。
我对影响两湖人民团结治水的一些历史误传经过考证考察后,1996年起就给予了实事求是的澄清。过去的误传有:自1524年张居正尽堵北岸诸口,把荆江南边三个县划归湖北是张居正舍南救北的战略措施,修建荆江大堤和郝穴堵口与嘉靖皇帝为其父修皇陵有关。我考证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张居正是1525年出生的,郝穴堵口是1542年,与17岁的张居正无关。湖南与湖北由湖广行省分治是清康熙三年的1664年,张居正已去世82年。从张居正入阁到康熙三年,经历明清两朝八个皇帝,湖北三县划在荆江南岸,也与张居正无关。嘉靖皇帝父亲的明显陵在汉江之北,长江洪水从来没有到过钟祥汉江北岸。
现在湖南湖北两省已携手合作,共同编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共同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湖南湖北协调配合,一定能够谱写江湖同治、南北两利的新篇章,一定能够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生态经济区。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克英主编,郭辉东、朱翔、曾品元撰稿,洞庭湖治理与开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湖泊流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A],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3)颜永盛主编,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A],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4)郭辉东、邓润平,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公共安全的应对措施,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 [A], 北京, 2010年4月;
(5)郭辉东,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示范区设想, 武陵学刊[J], 常德,2011年第3期;
(6)盛忠访专家郭辉东,漫话洞庭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湖南日报[N],长沙,2006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