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湖南人才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2025-01-25 10:17:50)湖湘文化与湖南人才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郭 辉 东
一、四次大融合形成与爱晨起来的湖湘文化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采第四次大融合,湖湘文化发挥了巨大社会功能
湖湘文化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存门户之见,又自成一体。南宋时,理学派别很多,湖湘学派对这些学派,采取兼容并包,融合众家之长的态度既不肓从,也不持门户之见,而是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还欢迎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到湖湘学派的中心基地岳麓书院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交流切磋。
(四)重视教育
三、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的杜会功能
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社会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使湖南从“碌碌无所轻重”的闭塞地区渐次变为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湖南北阻大湖,东南西三面环山,早期的湖南;既远离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等沿海地区很少往来,是一个经济落后、交逋不便、消息闭塞的地方。“湖南自郡县以来,曾味尝先天下”直至清代前期;湖南既非形胜之地,又非财赋充盈之区。湖南在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历史上很少有闻名全国的人物。也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正如毛泽东1920年8月指出的那样“元明历清,长夜漫漫,所得的只是至痛极惨。由此以观,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然而,鸦片战争前在昔日楚国版图内的湖南没有出现过“惟楚有材”的现实。在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入的2993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只有23人,仅占0.77%。在载入《二十四史》的578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只有55人,仅占0.95%明代翰林出身的163位内阁大学士中,湖南只有4人,仅占2.4%。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
近代以来,湖南成了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从而成为新旧思想撞击、中西文化融汇的场所,使湖南在思想解放、对外开放等方面走到了时代的前列。湖南人成批地走出湖南、走向世界,在三次中西文化的大融合中使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使湖南与粤闽、江浙、四川一样,成为近代史上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四个地区之一。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是重要的革命基地之一。1905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领衔组成同盟会,参加7月30日筹备会的共79人,其中湖南籍20人。同盟会最初两年会员为976人,湖南籍158人,在各省中排列第一。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总司令和代总司令是湖南的黄兴和蒋翊武,12天以后湖南又是”首义之省”。
20世纪,湖南人走向世界数量之多、进出之频繁,不仅为史所罕见,而且成为各省之冠。据1904年《清国留日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统计,当时中国留日学生2395人,湘籍学生达373人。1919—1920年,全国赴法勤工俭学者约1600人,湖南达346人,是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五四”运动以后,湖南成了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时期,广东成了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湖南既是广东的大后方,又是北伐的前哨阵地和主战场。在《壮哉,黄埔—一黄埔军校大纪事》所列的330名黄埔名将中,湖南籍81人,占总数的24.5%。国民党方面的著名湖南籍将领有宋希濂、郑洞国、廖耀湘、唐生智、程潜、陈明仁等。
在把新文化运动工作重点转移到直接的政治运动方面,毛泽东一开始就着眼乎用革命理论唤起民众参与自身解放的政治运动。当时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党团组织,是全国最大的地方党团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湖南籍的党员就有近30名。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南是革命运动最发达的省份。1927年初湖南有组织的工人已发展到40万人,1927年6月湖南农会会员已达600万人,占全国农会会员人数的一半。1927年9月9日,铁路起义爆发报,毛泽东领导工农群众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近代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台的同时,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在全国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以守旧闻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气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辉映神州。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连侨居美国华人主编的《北美日报》(纽约)1986年7月1日社论也认为:“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来直居各省之冠。”
本文原载湖南人才与湖湘文化论文专辑《湖湘文化宏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