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才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2025-01-25 10:17:50)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才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郭 辉 东

 

一、四次大融合形成与爱晨起来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作为湖南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经过代代湖湘士子的呼唤凤雷和一阵阵中外思潮的汇合激荡,汇纳群流,融合中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和基本特征。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

    ()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古代湖湘文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

   (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全省风气大开。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采第四次大融合,湖湘文化发挥了巨大社会功能


    二、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

    湖湘文化的显著特征是重实践的经世致用务实学风,主张通今学古而致诸用,主新反旧,顺时而动,以天下为己任,研究有用之学和社会实际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弊端。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

    ()格物究理  不囿成说

    

    ()经世致用  不喜空谈

    湖湘学派第二个突出特点是重实践的经世致用务实学风。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学风,十分注重引导人们走向实政、实用、实行的经邦济世之路,贵实践而耻空谈,主张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通今学古而致诸用,以天下为己任,研究有用之学和社会实际问题。而不是只寄情于山水、埋头于经史、着笔于风花雪月,做到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

    ()博采众长  不偏一说

湖湘文化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存门户之见,又自成一体。南宋时,理学派别很多,湖湘学派对这些学派,采取兼容并包,融合众家之长的态度既不肓从,也不持门户之见,而是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还欢迎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到湖湘学派的中心基地岳麓书院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交流切磋。

(四)重视教育  不偏一才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及理学家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教育方法上不偏一方,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不拘一格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英才。

    (五)自强不息 不畏强暴

    湖南素有民风强悍,朴实耐苦之誉,人们还把“石头”、“骡子”、“辣椒”的习性来比喻湖南人的性格。湖南英烈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精神,尤为世人称颂。他们居险陋而不颠,遭危困而不辱,厄其身而不屈,困其志而不降;在大是大非面前,无私无畏,大公至正,不随波逐流,不媚世苟安;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卓厉敢死。履凶游浊、守贞笃志的王夫之,维新运动中英勇就义的谭嗣同,庚子之役英勇献身的唐才常,为抗议日本政府投海自杀的陈天华,舍生取义的夏明翰,宁死不屈的蔡和森,无不显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些人的悲壮情怀,是湖南民风和社会心理的反映和升华。

    ()主新反旧  不泥于古

    湖湘文化的第六个显著特点是主新反旧、不混于古、切于时务,为社会变革服务。湖湘文化的创始人胡安国、胡宏都主张,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弊端,必须变法改革。胡宏认为:“国家之政,必有坏乱不起之处,深知其处大变革之者其功大小变革之者其功小,不变革者必沦胥以亡。”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主张认清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顺应和驾驭时代的潮流,顺时而动,遇机而发,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三、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的杜会功能

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社会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使湖南从“碌碌无所轻重”的闭塞地区渐次变为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湖南北阻大湖,东南西三面环山,早期的湖南;既远离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等沿海地区很少往来,是一个经济落后、交逋不便、消息闭塞的地方。“湖南自郡县以来,曾味尝先天下”直至清代前期;湖南既非形胜之地,又非财赋充盈之区。湖南在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历史上很少有闻名全国的人物。也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正如毛泽东19208月指出的那样“元明历清,长夜漫漫,所得的只是至痛极惨。由此以观,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然而,鸦片战争前在昔日楚国版图内的湖南没有出现过“惟楚有材”的现实。在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入的2993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只有23人,仅占0.77%。在载入《二十四史》的578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只有55人,仅占0.95%明代翰林出身的163位内阁大学士中,湖南只有4人,仅占2.4%。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

近代以来,湖南成了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从而成为新旧思想撞击、中西文化融汇的场所,使湖南在思想解放、对外开放等方面走到了时代的前列。湖南人成批地走出湖南、走向世界,在三次中西文化的大融合中使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使湖南与粤闽、江浙、四川一样,成为近代史上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四个地区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经历过三次交汇与融合。先是知器械不足,摘了洋务运动;再是知政治体制不足,摘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接着是知思想文化不足,摘了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湘省土风、云兴雷奋”,最早办洋务且成效较大的是湖南人,倡导变法并身体力行的是湖南人,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冲在最前面的也有一大批湖南人。  

    鸦片战争后,魏源及其稍后的郭嵩焘等人,成了国人睁眼看世的先驱,把人们从闭塞的狭小天地引入各异其彩的多元世界。洋务运动创始人曾国藩和享有绝世奇才之誉的左宗棠一起,用实际行动第一个打开了学习西方的窗口,兴办了近代军事工业;造轮船、制机器、开矿山、建译书局、办新式学堂、选派幼童留学等等。湘军的兴起,为湖南人登上军事、政治舞台提供了空前的机会。湘军集团走出湖南往战12年,一跃成为清王朝的主要支柱和最大的实杖派。据罗尔纲对湘军人物182人的考查,在各级实授官职的将官中,官至总督13人,巡抚13人,其他文职在布政使、按察使,武职在提督上下的有1143人。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是重要的革命基地之一。1905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领衔组成同盟会,参加730日筹备会的共79人,其中湖南籍20人。同盟会最初两年会员为976人,湖南籍158人,在各省中排列第一。191110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总司令和代总司令是湖南的黄兴和蒋翊武,12天以后湖南又是”首义之省”。

20世纪,湖南人走向世界数量之多、进出之频繁,不仅为史所罕见,而且成为各省之冠。据1904年《清国留日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统计,当时中国留日学生2395人,湘籍学生达373人。19191920年,全国赴法勤工俭学者约1600人,湖南达346人,是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五四”运动以后,湖南成了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时期,广东成了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湖南既是广东的大后方,又是北伐的前哨阵地和主战场。在《壮哉,黄埔—一黄埔军校大纪事》所列的330名黄埔名将中,湖南籍81人,占总数的24.5%。国民党方面的著名湖南籍将领有宋希濂、郑洞国、廖耀湘、唐生智、程潜、陈明仁等。

在把新文化运动工作重点转移到直接的政治运动方面,毛泽东一开始就着眼乎用革命理论唤起民众参与自身解放的政治运动。当时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党团组织,是全国最大的地方党团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湖南籍的党员就有近30名。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南是革命运动最发达的省份。1927年初湖南有组织的工人已发展到40万人,19276月湖南农会会员已达600万人,占全国农会会员人数的一半。192799日,铁路起义爆发报,毛泽东领导工农群众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近代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台的同时,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在全国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以守旧闻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气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辉映神州。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连侨居美国华人主编的《北美日报》(纽约)198671日社论也认为:“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来直居各省之冠。”

    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种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为116人,点9.4%,在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为83人,占10.9%。在495名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中,湖南有89人,占18%,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48%;在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的有73人,占28.7%,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城、杨勇、杨得志、肖克等人均是一代名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的17名政治局委员中,湖南籍的有7人。这一时期,湖南还涌现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和文学艺术家,如齐白石、杨树达、李烛尘、胡庶华、萧三、成仿吾、周谷城、李振翩、欧阳予倩、田汉、翦伯赞、吕振羽、沈从文、丁玲、周扬、周立波、辛树帜、贺绿汀等。

    四、湖湘文化发展的前景


 ()在新的历史时期,湖南人才的收况发生了新的转机和变化


 ()湖湘文化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原载湖南人才与湖湘文化论文专辑《湖湘文化宏观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