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中心移动原因
(2025-01-25 10:07:43)中国人才中心移动原因
李发知
湖南籍人才才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居什么地位?为什么清代以前湖南人才寥若晨星?为什么近代以来湖南人才灿若群星?个中原因何在?只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既可看出湖南籍人才在中匡历史上的地位,也可看到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人才中心形成和移动有定的规律,就是经济牛心的移动引起又化中心的移动,导致人才中心的形成和移动,其中京畿地区、皇乡和领袖人物活动的主要地区,往往是人才密集区。
一、人才中心伴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动而移动,其中京幾地区、皇乡、往往是人才密集区
从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移动,曾有着自西向东,由北到南的移动轨迹。先秦到清朝有44个朝代和姓氏正黄河流域建都,长江流域建都的只有14个。中国七大古都依次为河南安阳(殷都)、陕西西安(周秦汉唐等11个朝代都城)河南洛阳(东周、东汉、西晋等九朝古都)、河南开封(北宋都城)、浙江杭州(南宋都城)、南 (明都)、北京(元明清都城)。“安史之乱”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和政治重心北移的一个转折点。唐中后期经济重心转向江南,南宋为躲避战乱迁都杭州,元明清时期全国实现了统一,三朝均定都北 ,一条大运河将北方的政治与南方的经济联通起来,克服了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北南分置的困境。
从上古三代到秦汉,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在黄河中下游,特别是秦汉时期,关中成为天下之中,发达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人才也多出于此地。据史料统计,西汉时代位至三公九卿者共316人,其中三公127人,九卿189人。其中长安地区有三公23人,九卿76人,共计99人;彭城地区三公50人,九卿45人,共计95人:洛阳地区三公9人,九卿12人,共计21人。上述三地区三公九卿为2l5人,占全国总数的2/3,而江南几无一人。
隋唐之际黄河流域再度繁荣,但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使人才的地理分布也发生了重大转折。全唐有籍贯可考的诗人共2625人,北方为2006人,占总数的76%,江南为619人,占总数的24%。“安史之乱”后,人才地理分布的比例发生了大的变化。以唐代科举为例,唐前期进士275人,江南只34人,占总数的12%;唐后期进土713人,江南有283人,占总数的40%。
南宋至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迅速发展,取得了基本经济区的地位,江南文化之盛也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逐渐成为全国财赋中心,经济的发达促成了人才辈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人才大幅度增长。据词学家唐圭瑶教授的《词学论丛·两宋词人古籍考》考证,两宋著名词人有籍可考者871人,江南占699人,北万占172人,江南四倍于北方。从南宋和明代科举情况看,南宋时,今浙江进士达6900人,占全国的38%。在时代的进士中,浙江进士占全国的l4.0%为3267人,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占全国的20.5%为54人,江苏进士占全国的11.4%为2827人,鼎甲占全国的18%为48人,江西进士占全国的11.9%为2724人,鼎甲占 21.0%为55人,属全国之冠。然而,在明代进士及第的22506人中,湖南仅有427人,占全国总数的l.9%,在明代89个状元中,湖南只有1人,而江西吉水一个县明代就出了5个状元。
清代前后期人才地理分布发生过明显变化,道光以后,江浙闽皖和北方的京畿地区仍保持人才密集的优势,南方的珠江三角洲人才崛起,内地的湖南人才迅速增加清代进士及第以现代城市计,杭州1034人,名列第一,北京931人,位居第二,福州875人,苏州831人,分别名列第三、四位。在清代112个状元中,苏州有25人,而湖南状元只有2人。
进入近代,从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种人才籍贯分析可见,人才的地理分布仍是江南各省为最,中原地区次之,仍不改南盛北弱之势。由于对外开放,沿海地区人才潮的不断涌起和“孔雀东南飞”现象表明,东南沿海地带已成为人才荟萃的中心,这种流向还将持续下去。
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成为西方文明步入中国的门户,广州地位的抬高,使珠江三角洲人才猛增,令人刮目。内地的湖南在清咸同以后连续涌现了几个人才集团,不少湘籍人才外出,至京沪等政治文化中心施展才能。
近代以来,“湘省士风,云兴雷奋”,最早办洋务且成效最大的是湖南人,倡导变法并身体力行的是湖南人,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冲在最前面的也有一大批湖南人。
鸦片战争后,魏源及其稍后的郭嵩焘等人,成了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主张,把人们从闭塞的狭小天地引入各异其彩的多元世界。
洋务运动创始人曾国藩提出了“师夷智以制炮制船”的建议和比较全面完整地表达洋务派观点的思想路线,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还与享有绝世奇才之誉的左宗棠一起,用实际行动第一个打开了学习西方的窗口,兴办了近代军事工业、造轮船、制机器、开矿山、建译书局、办新式学堂、选派幼童留学等等。
湘军的兴起,为湖南人登上军事政治舞台提供了空前的机会。湘军集团走出湖南征战12年,一跃成为清王朝的主要支柱和最大的实权派。据罗尔纲对湘军人物182人的考查,在各级实授官职的将官中,官至总督13人,巡抚13人,其他文职在布政使、按察使.武职在提督上下的有143人。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是重要的革命基地之一,1905年夏,孙中山在日率领衔组成同盟会,参加7月30日筹备会的共79人,其中湖南籍20人。同盟会最初两年会员为976人,湖南籍158人,在各省中排列第一。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总司令和代总司令是湖南的黄兴和蒋翊武,12天以后湖南又是“首义之省”。
二十一世纪初,湖南人走向世界数量之多、进出之额频繁,不仅为史所罕见,而且成为各省之冠。据1904年《清国留日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统计,当时中国留日学生2395人,湘潭学生达373人,1919-1920年,全国赴法勤工俭学看约1600人,湖南选346人,是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
对二十四史所辟的列传人物籍贯统计分析,还可看到两个人才密集的特异现象,即京幾地区和皇乡往往是人才的密集区,唐代建都长安,今陕西占该时期全国入传人物的20.4%为261人;北宋建都汴粱,今河南占22.18%为324人;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占22.5%为536人,均为当时全国之冠。中国历代王朝更选均形成较强的地域人才团,一些皇乡人才的出现频率也较其他地区为高。西汉刘邦的苏北集团、东汉刘秀的南阳集团、唐朝李氏的关陇集团、明朱元璋的江淮集团、清代满族集团等等无不如此。刘邦为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入传人物江苏占全国的11%,朱元璋为今安徽风阳人.明代入传人物安徽占全国的11.24%。
二、在中国古代史上,湖南籍人才寥若晨星;近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当今的湖南人才,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呢?
本世纪二十年代,学者丁文江对二十四史列传入物——进行籍贯考证,列出5783名历史人物的地理分布表,湖南仅57人,占0.98%。汉——明六个主要朝代历史人物地理分布见下表:
历史人物地理分布表(节录)
今省区 |
西汉 |
东汉 |
唐 |
北宋 |
南宋 |
明 |
汉唐宋朝合计 |
名次 |
人数 % |
人数 % |
人数 |
人数 % |
人数 % |
人数 |
总人数 |
||
总数 |
208 100 |
457 100 |
1282 100 |
1461 100 |
604 100 |
1771 100 |
5788 |
|
河南 |
39 |
170 37 |
219 |
324 |
37 6 |
123 |
912 |
1 |
河北 |
21 |
28 |
223 |
212 |
7 |
128 |
619 |
2 |
浙江 |
2 |
14 |
34 |
84 |
136 |
258 |
528 |
3 |
陕西 |
22 |
73 |
261 |
63 |
6 |
80 |
505 |
4 |
江苏 |
23 |
13 |
82 |
97 |
49 |
241 |
505 |
5 |
山东 |
61 |
57 |
97 |
156 |
18 |
93 |
477 |
6 |
山西 |
10 |
16 |
182 |
142 |
17 |
56 |
423 |
7 |
江西 |
1 |
2 |
7 |
81 |
83 |
200 |
378 |
8 |
…… |
|
|
|
|
|
|
|
…… |
湖南 |
0 |
2 |
2 |
12 0.82 |
12 1.98 |
27 |
55 |
|
据日本学者因田龟一收录汉代到明代5690个名人的籍贯列表比较,湖南籍的只有55人,仅占全国的0.96%。
据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统计,“五四”运动前,全国共有3755人,湖南为106人,占2.8%。而鸦片战争以前,从蔡伦到王船山,湖南只2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总数2993人的0.77%。
从缪世鸿对清代民初杰出专家学者的地理分布统计可以看出,1840-1919年的252名杰出专家学者中,湖南有22人,仅次于江苏、浙江、广东,名列第四位。而在此之前各时期的杰出专家学者,湖南在全国的比例是很小的。宋元时期全国365名中湖南仅4人,明代188人中湖南只2人,鸦片战争之前的清代262人中湖南只11人。
1955年9月至1965年6月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有有73人,占28.7%,其中10大元帅中有3人,10位大将中有6人,57位上将中有19人,177位中将中有45人。
中国人才杂志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列举的495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18%,在27名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者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3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在中央八届一中全会选举的17名政治局委员中,湖南籍的有7人。
“帷楚有材,于斯为盛”。然而,湖南在鸦片战争前并没有出现“帷楚有材”的现实,也没有出现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就象毛泽东曾经说过的那样,“无明历清,长夜漫漫,所有的只是至痛至惨。由此以观,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
在三次中西文化大融合的同时,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也使湖南成为近现代史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之一。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在全国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以守旧闻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气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的党政军文等方面的人才灿若群星,其丰功伟绩令世人瞩目。这一时期,湖南还涌现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和文学艺术家,如齐白石、杨树达、李烛尘、胡庶华、萧三、成仿吾、周谷城、李振翩、欧阳予倩、田汉、翦伯赞、吕振羽、沈从文、丁玲、周扬、周立波、辛树帜、贺绿汀、周光召等。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连侨居美国华人主编的《北美日报》、(纽约)1986年7月1日社论也认为:“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
可是,当人们津津乐道地向世人宣扬“帷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时候,是否清醒地看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胡耀邦、王震等一大批湖南英才谢世之后,湖南人才巳由灿若群星进入低潮期。
……
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不甘落后的湖南人唯有猛醒而奋起!
在沿海沿江开放的大格局中,湖南境内交通干线具有纵横贯南北、横连东西的区位优势,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既是沿海与内陆的结合部,又是连接南部沿海开发区和长沙经济带的桥梁,伴随经济重心由沿海向内地推移和中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湖南又将获得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将获得一次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机遇。写大文章要用大手笔,成大事业要用大人才,湖南要从封闭中走向世界大舞台,就要培养达拔启用能干一番大事业的大人才。欲建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甘落后的湖南有识之士和全省人民一旦奋起,湖南会大有前途,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