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湖南近现代人才群起
(2025-01-08 17:22:59)湖湘文化与湖南近现代人才群起
郭 辉 东
近代以来的湖南,人才群起,一代又一代的湖南英才,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军事和其他领域的变化,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湖南与粤闽、江浙、四川一样,成为近代史上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四个地区之一。原因何在?
鸦片战争以前的湖南,是一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文化不发达的地方。在昔日楚国版图内的湖南没有出现过“惟楚有材”的现实。在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人的3005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只有23人;在载入二十四史的578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只有55人;明代翰林出身的l63位内阁大学士中湖南只有4人,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
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在近代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合的同时,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在全国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以守旧闻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气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各种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为116人,占9.4%,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在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为83人,占10.9%。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涌现了一大批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蜚声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人才杂志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列举的495名党史人物中,湖南有89人,占18%,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48%;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有68人,占27.7%。
二、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才群体
(二)
湖湘学派博采众长,不存门户之见的特色,在近代湖南名人中亦有明显表现。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公元l619一1692年,号船山,湖南衡阳人),在批判程朱理学“理在事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时,又吸收了朱熹唯心主义思想中的辩证法合理因素,弘扬了张载、朱熹的理气学说,还继承发展了王充到张载以来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提出和改造了一系列唯物主义命题和哲学范畴,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推进到一个灿烂的阶段,在朱熹之后把儒学发展到又一个高峰。由理学逐步演变为洋务运动创始人的曾国藩,对儒学的各门各派兼收并蓄,对诸子百家兼师并用,立言上多效朱熹,行事上多效王阳明,杂霸并用治军从政,成为一个以理学为核心,儒学为主体,集中国古今思想之大成的杂家,在近代史上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
(四)重视教育,不偏一方。
中国历史上儒家及理学家都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重要的思想家,又是重要的教育家。在这一点上,湖湘文化与闽文化以及他们的代表人物,认识都是一致的,但在教育方法上不偏废一方,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不拘一格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英才。
朱熹是南宋著名教育家,一生没有放弃过教育活动,他提出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其中包含着重人格教育、提倡言行一致、克己为人、道德自律等原则和方法;在教育活动中,注重自学、独立思考、问难论辩、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特色,把学、问、思、辨、行规定为“为学之序”,这些都反映了理学的传统。朱熹在兴学岳麓时为岳麓书院亲颁“朱子书院教条”,对湖湘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栻也是南宋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不仅反映理学家的教育思想,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张栻注重道德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习上的主动精神,还特别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张栻反对把读书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主张以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要求把教学和治国平天下的经世济民活动联系起来,以培养出“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之才。张栻的教育指导思想,对湖南后来形成经世致用的独特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张栻主张不偏废一方,他的教学方法也很有特色,一曰循序渐进,一曰博约相须,三曰学思并进,四曰知行互发,五曰深思审择。
南宋以来,湖南就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宋代,当时全国有四大名书院,湖南一省占其二,岳麓书院成为至今仅存的弦歌不绝的千年学府,共培养一万七千多名学生,活跃在各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学术思想各个领域,王夫之、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涛,唐才常等著名人物都是出自岳麓书院。到了近代,湖南书院林立,“通省书院,不下百余”(熊希龄《湘绅公恳抚院整顿通省书院为禀稿)。1902年清政府下令改书院为新式学堂,1908年全国较为有名的新式学堂共84所,湖南则有16所。
(五)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中华民族屡遭危难而坚韧不拔,奋起自雄,自强不息精神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受湖湘文化影响的湖南士人,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精神,尤为世人称颂,他们居险阻而不颠,遭危困而不辱,困其身而后身不屈,围其心而后志不降;在大是大非面前,无私无畏,大公至正,不随波逐流,不媚世苟安;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敢于牺牲。履凶游浊、守贞笃志的王夫之,维新运动英勇就义的谭嗣同,庚子之役英勇献身的唐才常,为抗议日本政府投海自杀的陈天华,死于二次革命前后的宋教仁,舍生取义的夏明翰,宁死不屈的蔡和森等等,无不显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些人的悲壮情怀,是湖南民气和社会心理的反映和升华。湖南素有民风强悍,朴实耐劳之誉。杨度在《湖南少年歌》有言为证:“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从历史的发展采考察,湖湘文化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以陶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主变派文化,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涛为代表的洋务派文化,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维新派文化,以陈天华、宋教仁.杨昌济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构成了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群体,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特别是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新文化的产生,标志着最先进的文化和政治意识登历史舞台。
三、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区域性人才辈出的重要条件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都要吸收外来文化;内外文化交融,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欧洲历史上三次文化大融合,世界科技史上三次大革命,中国古代哲学的四次大综合,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多种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先后同化和融合了黄河流域的许多种族和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文化因素,才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汉朝和唐朝,以雍容消纳的姿态和进取开放的精神吸收外来文化,中华文化圈迅速向四方扩展辐射,向北推进到辽河流域和广柔的大漠,向南发展到江南和红河流域;向西延伸到西域和欧洲大陆,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国文化对周围国家和西方世界都有过许多有益的馈赠。内外文化的自由交流,外族的勇武精神,给文弱的儒家传统增补了新鲜活泼的因素,使中国文化产生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佛教的传入,儒、道、佛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对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先哲们,打破近百年的沉寂,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引人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国的面貌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近代湖南志士仁人和革命先驱,勇敢地走向世界,并使中西文化进行了三次大融合,才一改过去湖南保守、落后的面貌,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与此相应,凡是文化开放的时代,都是人才群起的峰值时代,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物崛起于中华大地。
世界如同一个大村落,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分离隔绝的壁垒和用现成哲学结论作为精神围墙,已阻挡不住不同文化的交流,各种文化迅速而广泛地交流融合,是大势所趋,思想文化的流动、碰撞、比较、交流、融合巳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任何以封闭方式捍卫传统文化不变的企图,都是无济于事的。按照文化交流的规律,较为低级形态的落后文化一定要向高级的先进文化看齐。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被开除“球箱”,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河要奔腾不息而不干涸,就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还要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既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并下决心赶上去,又要去掉自卑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中国人才走向世界。
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作为生产力主体人的精神素质的建设,是社会成员的心灵建设。文化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和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今天,我们一定要发扬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勇敢地去建设我们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大地人才辈出创造思想和文化条件。
(本文原载《中国人才》1991年第8期,5828字。2025年1月8日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