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享诗意人生印痕记
(2023-12-18 18:31:24)唐之享诗意人生印痕记
郭
唐之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1945年11月6日生于湖南省东安县芦洪市镇社塘村一个农民家庭,担任过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和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他在同类人物中,具有与常人不一样的才情和心境。《左传》提出的为人处世最高目标是“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2017年7月湖南省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唐之享20万字诗集《岁月诗痕》和85万字《神州纪行》(上下册)三本著作。反复阅看他的诗集之后,使我对唐之享其人其事有了全面了解。古人有言:诗言志,歌以咏志;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通俗地讲,就是言为心声,歌以咏志。诗如其人,书如其人。唐之享这个出自潇湘之源的深山顽童,踏歌一路,绘就了一幅长长的诗意人生画卷,有着接近五福齐全的完美人生,是当代高级官员中难得的能诗者,为人处事在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堪称楷模,称得上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完人。
深山顽童
唐之享生就中华国字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腰身壮,胆气豪,脚步稳,品端行正,沉稳坚毅,光明磊落。68岁时他在《夜思》中写下诗句:“深山冲里一顽童,生在阳光雨露中。立志为民干实事,‘红薯不卖’自为荣。生就犟牛心性直,坚持原则少通融。急行慢走人将老,依旧豪情唱大风。”
唐之享人生之路是怎样走过的呢?互联网显示其简介是: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9月—1970年8月在北京外贸学院外贸经济专业学习,1970年8月—1979年2月任湖南省零陵地区进出口公司秘书、办公室副主任,1979年2月—1983年9月任湖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科长,1983年9月—1984年3月任湖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厅计划处副处长,1984年3月—1985年3月任望城县副县长、中共望城县委书记。1985年3月—1990年9月任湖南省外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主任、党组书记(其间1989年1月—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进修),1990年9月—1993年1月任中共娄底地委书记。1993年1月—2003年1月任湖南省政府副省长(其间1994年7月—8月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利用外资研讨班学习,1998年9月—10月在国防大学战略研究班学习);2003年1月—2008年1月任湖南省人大副主任,2008年1月任湖南省政府顾问。2011年2月退休。
唐之享何以能成为当代高级官员中一位难得的能诗者?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从小受到潇湘大地诗风的影响。
唐之享在《东安》一诗中说,湘水入湘第一县是东安,有湘南门户之称。东安县是我的家乡,生于斯,长于斯,“月圆最忆是家乡”。他8岁发蒙进学堂,读初小高小在唐家桥小学和芦洪市完全小学,初中高中就读东安县二中和东安县一中,1965年8月到北京上大学。“穷乡小子也风光”,“终上京都大学堂”。他在《岁月诗痕》序言中说:“上学后,老师引导我走进了中国诗歌百花园,诗词像清泉悄悄流进我心间。学习诗词,诵读诗词,抄写诗词,遂成我之爱好,终成‘诗粉’”。东安是个人杰地灵、文臣武将、人才辈出的神奇宝地。芦洪市古迹甚多,现存古建筑和众多摩岩石刻是有力证明。九龙岩和三门岩石刻,与祁阳浯溪、宁远九嶷山、江永上甘棠的摩岩石刻,均映照着当年永州境内人文昌盛景象。他在《谁不说我家乡好—〈芦洪市文史〉序言》中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生于芦洪市的人自感家乡好,到过此地的外地人也无不说这个地方好。我外出多年,也到过国内外很多地方,比来比去,还是觉得家乡是个好地方。因此,一提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总是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湖南,简称湘,以三湘四水最富韵味。三湘指的是潇湘、蒸湘、沅湘。四水指的是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最后汇入洞庭湖。潇湘特指永州市(原零陵地区),潇水从岭南山脉流出汇于湘江的萍洲,永州因此雅称“潇湘”。三湘四水编织的湖湘大地,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湖湘诗词是几千年的湖湘之魂,一部湖湘史也是一部诗词发展史。宋代诗人陆游用“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诗句,称赞永州人杰地灵如诗如画的美景。近代甘肃诗人袁弟锐被三湘大地诗风词韵所震撼,发出了“天下诗人半在湘”的感叹。
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中吸收了营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古到今,诗歌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争奇斗艳。孔子将诗歌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兴、观、群、怨”四字。兴者,抒发情志;观者,考察社会和自然;群者,结交朋友;怨者,讽谏时弊。四者,皆与学识、情怀、心境相关。唐之享创作的咏物诗句,“不争宠爱自刚强”,“自甘淡泊不张狂”,“敢傲严霜志不穷”,“出污不染直而通”,“雨骤风狂影不斜”,“霜凌雪压更峥嵘”,他借用“梅、兰、菊、荷、竹、松”等来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实为自已性格本真的写照。古代官员大多能诗,吟风弄月者比比皆是。当今官员能诗者不多见,入流者凤毛麟角,高级官员能诗者更令人侧目。
楚人屈原在《离骚》中呼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写下“来往不逢人,长歌楚云碧”的悲壮诗句:明朝末期衡阳人王夫之发出“留千古半分忠义,存大明一寸江山”的泣血呐喊;晚清湘阴人左宗棠年少即自撰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清末浏阳人谭嗣同临死前在狱中壁上题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毛泽东始终如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而拼博。对社稷苍生的责任担当,坚韧顽强的霸蛮血性,坚守道义的浩然正气,无不在先贤的奇诗妙语中闪闪发光!作为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和湖湘文化交流协会第一会长的唐之享,曽有感而发:“如今谁想亡中国,先要湖南人死光”。
三是60多年勤于学习勤于诗耕。
牛,是农家的宝贝。唐之享6岁开始放牛,对牛脚踏实地辛苦耕耘的劲头留下深刻印象。他写诗赞曰:“牛,百宝农家第一筹。耕田地,默默自加油。牛,雨雪风霜不畏愁。甘奔走,俯首乐悠悠”。他自喻是犟牛、老牛、孺子牛。《岁月诗痕》序言和后记中写道:《岁月诗痕》“记下生活的点滴”,“记录自己走过的岁月”。243首诗描述了由潇湘起步,一路足迹一路诗。“雏鹰自有凌云志,一啸冲天向北辰”,“骨硬甘为孺子牛”,“人到稀龄尚逞雄”,“再驾新车做老牛”。
唐之享60多年勤于诗耕,“不计沉浮归淡泊,且挥诗笔写风流”。他为人为官近乎完美。他把从年少走到头白的人生每个重大事件,有感而发地进行了诗意描述。他的足迹遍布三湘四水、神州大地和数十个国家,用审美情趣创设了众多美好诗境,无论是写景、咏物、抒情、言志,都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天地人和
唐代诗人罗隐诗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势造就英雄,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能否成功,时也,运也,命也。天时地利人事,互因以成事。古今有为之人,必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事。唐之享生长在“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湖湘大地,供职中华民族走向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加上他本人的聪慧、勤奋和自律,使个人理想和追求始终跟上时代变迁的脚步,天时地利加人为,成就了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和人生完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确实是世界文化之奇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16个字是儒学的“十六字心传”,语出《虞书·大禹谟》,是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时所说的话,相当于现代人的遗嘱。“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中,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也就是中行。这是中庸之道的核心。虞舜处事公平,中道而治天下。提倡并践行“允执厥中”、“允执其中”、“执其两端”的中庸之术,为人处事不走向两个极端。“极高明而道中庸”,被历代儒者和统治者视为纵横天下、无往不胜的旷世胜经。
儒学经典《大学》七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化的事业完成,构成不断开展的过程,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唐之享在《水调歌头·曲阜游孔庙》一诗中写过“我亦尊儒术”,一个深研儒学而且力图有所作为的人,只要心领神会地持之以恒,常怀盈损之惧,居高位尽职尽责,处江湖无怨无悔,慎终如始走正道,勤谨惕厉持中行,保持适中的平衡状态,虽少有惊天动地的功业,也少有惊世骇俗的言行,但却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颠覆性结局。这就是唐之享成功之道的奥秘。
出任过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和省政府顾问的唐之享,分管或协管过教育、卫生、广电、旅游、政法、外经外贸、外事和港澳台事务、参事室和文史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大多留下深深的印记。他著有《以德治国论》、《唐之享教育文论》、《兴湘之本:湖南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等。他撰写并提交的《客观理性看待高校负债,积极主动化解高校债务》、《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湖南中医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血防工作》等调研报告,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1993年7月主持省长办公会议专议宁远加强舜陵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反响强烈。2000年10月作为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组委会主任主持第一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暨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开幕式,使湖南广电的品牌越来越响亮。1998年国务院全面开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工作,湖南新组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华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等。1996年以来促成和落实香港邵逸夫基金捐赠项目292个,一座座“逸夫楼”遍布湖湘大地。2008年—2009年参与并主持农村“普九”和全省高等院校债务化解工作,全省农村“普九”债务和地方高筹院校债务得到了有效化解。
唐之享卸下昔日繁忙工作之后,洁身自爱,安度晚年。他喜好旅游、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和传统文化研究。他热心于民办教育、终身教育、关心下一代、老年科协、湖湘文化研究等等,退休后的生活丰富多彩,心宽体健养天年,“赛似神仙一老人”,“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虞舜是中华民族历来向往的道德典范和圣德之君。虞舜倡导的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的先河,被后世尊为“百孝之先”、“道德之祖”。唐之享担任理事长的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与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合作编纂,由岳麓书社精编出版的《虞舜大典》,包括近现代文献卷、古文献卷、图像卷共12大本910万字,越千年之时空,采百家之精华,称得上是一套贯通我国数千年典籍的创新型著作。
人行阳德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缺”。意思是做善亊的家庭,福祉必定传到后代;不做善亊的家庭,祸害必定危及子孙后代。
人是什么?汉字的人由一撇一捺构成。有一幅“撇捺人生”的对联,意味无穷。上下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做人难,做名人更难。撇不出去就是“苦”,捺收得住才成“名”。
人怎样生活?有权有势的人怎样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哲学、行为方式和不同的答卷。
中国人追求的完美人生是什么?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齐全。《左传》提出的为人处世最高目标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是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共产党高级干部,要有完美的人生,先要堂堂正正做人,进而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唐之享不嗜烟酒,也无其他嗜好。一生最大爱好,就是有钱买点书,坚持读点书。他的《夜读》诗是这样写的:“大院潇潇夜雨淋,挑灯夜读喜艰辛。古今圣哲平生语,字字真言入我心。世态炎凉变化频,光明磊落乐天真。人情如纸铜钱臭,仰望群星洁自身”。
唐之享70岁生日那天,他写了两首诗。《七十感怀》云:“一梦南柯晋古稀,时逢盛世心已痴。长生不老终虚话,防老养生我自知。书画琴棋日乐之,‘五难’警语要深思。修心养性人难老,乐水乐山仁者师”。嵇康在《答难养生论》说养生最大的的禁忌是追逐名利、狂欢暴怒、贪恋声色、嗜食肥甘、情志不稳的五种行为。《闲坐》是《岁月诗痕》最后一首,诗云:“夜阑静坐月光明,往事如烟心不平。风雨人生七秩路,终生感谢党恩情。知足爽心常愜意,无求处世总安宁。多读诗书神自远,闲情如水付征程”。
我与唐之享同住湖南省政府机关二院,与他一起研究湖湘文化和舜文化、濓溪文化已有20多年。早就闻言:唐之享是个大孝子,不仅孝顺年迈多病的父亲母亲,也对岳父岳母孝敬有加;唐之享是个模范丈夫,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妻子患乳腺肿瘤后,丈夫对她精心照料,“举案齐眉伺候勤”;唐之享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唐之享具有博大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志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答卷,也绘就了一幅光彩夺目的诗意人生画卷。
人生是一段旅程,人生是一部书。唐之享已走进78年的人生历程,交出了一份令人赞美的人生答卷,也尽情享受着完美的人生。他称得上有着接近五福齐全的完美人生,是当代高级官员中难得的能诗者,为人处事在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堪称楷模,称得上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完人。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正厅级退休干部、区域经济与人才学研究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湖南省濂溪文化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湖南省人才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家长。《湖湘文化》第38期第23—26页2022年12月出版。正文5215个中文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