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塑造

儒道佛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塑造
郭辉东万化境博文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每个人都不相同。人是复杂的,不同的遗传基因、传统、信仰、习俗、经历、教育、价值观等的影响,形成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进而组成万紫千红的社会。一撇一捺即人字,能撇能捺才是人生大智。
理论思维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关于人的研究,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人类历史,就是研究人的历史。怎样做人?怎样在现实条件下做一个发展得比较理想的人?中国古代先哲先贤对人和理想人格的研究早已有之,各种著作均有经典的表述和概括。
一、儒道佛对人的不同分类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或称儒释道)三家为主干,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统贯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命脉。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三者相辅相成,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不同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指导。儒家主张以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达到心灵的自由:佛家关注人生苦难与解脱,强调通过觉悟超越世俗的束缚和苦难。
儒道佛人生之道分别从立命练身化性做起,其中关于人的分类和对理想人格向往的出发点不同,因而也各不相同。道家和佛家对人从养生和修为上进行简单区分,对人进行细致分类的当属儒家。儒家以治世为主,对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进行评价,确立了几千年来社会公认的标准,也是社会对人的看法的主要依据。
儒家主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理想人格的内圣与理想社会外王统一起来,内圣就是内心的道德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就是积极入世做个圣明的统治者。儒家主张通过内圣外王层层推进的道德自我完善道路,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北宋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了儒家用世抱负。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认为“性恶论”,告子认为“无善无不善论”,都认为后天可以改变,因而都主张通过教育和法治进行引导。
道家认为万物起源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从养生角度探讨,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及寿命长短进行分类,倡导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才能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佛家心怀慈悲之心,普度众生,认为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经过修行就可以达到“佛”的状态。佛家把修行目标依据修为高低分为佛、菩萨、罗汉。佛觉行圆满,自觉觉他,处于有情和无情之间;菩萨尚未达到觉行圆满,觉悟尚有情,自觉觉他;罗汉觉悟却无情,自觉不觉他。佛家信奉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家对人的分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好人和坏人。好人积德行善,一心向佛;坏人造孽深重,坠入地狱遭受苦难。
二、黄帝根据人的寿命长短,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讨论人的分类,黄帝根据人的寿命长短,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与天地同寿,属于神仙系列。
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也是寿命久远,归于真人。
圣人:“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寿命百岁以上,为圣人。
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比一般人长寿,谓之贤人。
三、孔子将人分为大圣、贤人、君子、士、庸人五种
对于人的身份地位,儒家大致具有相同的看法,那就是“君权神授”,支持社会等级制度划分。《荀子·君子》云:“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孔子孟子荀子都建议以民为重。《荀子·哀公》云:“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尽心章句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还有一种分类,就是从道德品行方面进行区分,以孔子的划分影响最大。《荀子·哀公》云:鲁哀公询问孔子,衣裳光鲜的搢绅士大夫是不是贤人?孔子说不一定,并进一步解释,将人分为大圣、贤人、君子、士、庸人五种。
何谓大圣?“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圣无所不晓,合乎大道,他的作为很难被别人因循和认知,然而可以保证万物和谐运作,这样的人就是大圣。
“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贤人就是行为中规中矩,言论被天下效法,不因为言行而伤害其本身,富有天下而取财有道,把钱捐出去也不忧患贫病,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就是忠诚守信,却不自以为有功德;仁义有道,却不炫耀;睿智聪慧,却不在言辞上争辩;别人以之被榜样并认为可以企及到他的修为,这样的人就是君子。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所谓的士,不一定通晓所有的道和术数,却有所依据和遵循;虽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赞誉,却有所坚守和秉持;了解的知识不多,却务求审慎;言论不多,却言之有物;做事不多,却知道为何去做。最主要的是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就是士。
“ 所谓庸人者,口不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庸人能言善辩,却缺乏知识,做事举动不知缘由,自身被耳目鼻口心五种欲望所主宰,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庄子在《齐物论第二》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命题。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表现为外在的形体,也可以表现为内在的精神。人的精神可以与宇宙精神合而为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达到这些境界的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中的人,庄子称之为圣人、至人、真人、神人。
何谓圣人?庄子在《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放,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在《齐物论》又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齐物论》还云:“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何谓至人?至人是至美至乐之人,达到了人的极至。庄子在《逍遥游》中采用展翅九万里的大鵬与蓬间小雀问答的寓言形式,表达了至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无视只能低飞却耻笑大鹏的小雀。“鵬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何谓真人?庄子在《大宗师》云:“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沂,其入不距。”
何谓神人?《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接着对神人发出由衷的赞美:“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神人啊!外物不能伤害他,洪水滔天淹不到他,即便是大旱把金石土山都烤焦熔化了,他也不会觉得热,万物都不会因为他的行为而受到伤害,他哪里肯把世间俗务当一回事呢?他只要发挥一点剩余无用的力气,就可以造就尧舜那样的功业。
宋代司马光对孔子关于人的分类进行了经典评价,指出如何使用这些人才,这就是著名的“德才论”。《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司马光对人的区分,非常简单而且实用,那就是德才兼备就是圣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才德都没有是愚人。然而用才,圣人基本上很难找到,而君子是首选,如果选不到君子,那么宁可选择愚人,而不选择小人,因而小人有智力去做坏事,而愚人即便是想做坏事也没有脑子,容易被人识破。这段论述非常精辟!
任何时代小人是最难发现的,由于小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伪装隐藏,表面道貌岸然,背后却为非作歹,这种“伪君子”是社会的毒瘤,伤害性极大。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如果坏事不暴露,就好像谦谦君子,一旦东窗事发,才会令人深恶痛绝!正如司马光评价的那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六、人是万物之灵,人类进步是永无止境的
地球是人类美好而又可爱的家园,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人居住的星球。茫茫宇宙之中,地球与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或沧海一沙。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端已伸向微观世界的深处,探索着物质结构的秘密;另一端已指向无穷的宇宙太空,研究无限遥远的天体。真的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是万物之灵,人类进步是永无止境的。 人类作为智慧动物和社会性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并不是强者,但人类几乎把自然界所有敌人都打倒了。这样的弱者为什么能够走出丛林并成为胜利者,在于有聪明的大脑能够思想,能够直立注视远方,能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而生生不息。人类能否以更为理智、更为友善的行为与方式和平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必然的抉择。是否真的会爆发星球大战?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地球上敌对势力的碰撞,地球人之间引发世界大战或星球大战;二是来自星际文明的威胁,地球人与外星人爆发星球大战。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地球遭遇毁灭性生存危机之时,也许人类已进化成为能在外层空间生活的物种,也有可能早已出现星际大移民。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演进,不管会经历多少艰难曲折,终将走向更高级文明和更全面进步。
(4396个中文字符。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