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比较优势与总体方略探析

(2022-10-27 11:54:20)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比较优势与总体方略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奋斗目标,本文特就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制约因素与基础条件进行概述,对总体思路与可行方略进行探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湖南人一定要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使三湘大地实现从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

一、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制约因素与基础条件

观天地之大象,诊山川之巨脉,人们不难发现:湖南特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独立自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有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一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一)湖南具有便于独立自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地理环境

湖南位于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之间,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幅员在全国居第11位。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到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在全国地势总轮廓中,属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境内东南部的罗霄山脉和南岭山脉都向北倾斜,形成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湘、资、沅、澧四水汇聚于洞庭湖,后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在中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区域构造之中,湖南却是“湘江北去”。洞庭湖水系控制了全省96.7%的土地面积使自然界的大气、水体、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生命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可在一个区域构造单元内进行(在国内唯有江西与湖南略同),并实现物质能量在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不断平衡。湖南特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便于独立自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地理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

(二)湖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得天独厚

湖南北阻大湖,东南西三面环山,东以幕阜罗霄界江西,南与粤桂共五岭,西以武陵连黔渝,雪峰山耸立湘域之中。湖南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沿海、西南、西北地区以及国外同纬度地区比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没有构造性地震带的困扰。地球是一个处于转动状态的行星,是由欧亚、太平洋、南美、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等七个一级板块组成的。中国大陆挟持在太平洋、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并受三大板块围限,属全球构造变形和现今构造运动最强的地区,也是全球大地震多发地区。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裂度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度以上的地震高裂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三分之二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20世纪以来全球陆地7级以上地震有35%发生在中国,1901年至1989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生6级和6级以上地震254次,其中7级至7.9级地震33次。湖南属于弱震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地震是公元209年11月15日常德地震,最大的是1631年8月14日常德6.7级地震。

二是没有海侵威胁。海平面的升降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影响,过去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大约以15毫米的速率上升。我国沿海地区沿岸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小于5米,有的只有1—3米。世界卫生组织秘书长德澳巴曾警告:到2030年,海平面有可能上升20-140厘米。面对海侵和海啸可能更加恶化的趋势,沿海地区在发展永久性产业和建设高规格建筑时,必须考虑海水的威胁,有相当部分产业向高地或者向北移是必然选择,湖南属于最佳选择地和转移地。

三是可以避免沙尘暴和荒漠化引起的大烦恼。从人造地球卫星上俯瞰地球,湖南和相邻的地区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图景。然而,在地球同一纬度带上的西亚和非洲北部,却多呈干旱荒漠景观。在东半球,除浩瀚的大洋以外,只剩下美洲的一小块绿地和中国南方的一块绿地。再看我国的北面和西北面,缺水和荒漠化正在困扰着那里的人们。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向北移动,渐渐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在西亚和我国西北部地区造成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将万里而来的尘土和沿途搅起的灰土,撒遍大河上下。

(三)湖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山丘的内陆环境,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富有山泽田土和草木之利,为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形成了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有利条件。冬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内日平均气温在13—16之间,积温4200—5800等值线,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年辐射总量在92-114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无霜期8-10个月,一年可二熟或三熟。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物种丰富。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比全国的649.9毫米多800毫米。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千米,水资源总量168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500立方米。现有水库13,295座,总库容366.7亿立方米,大小灌区13000多处。湖南洞庭湖纯湖区面积15,2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204亿立方米,每年500多亿立方米洪水白白流走。

(四)湖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板块与网格已经凸现

现代文明与智慧的网络是多元多彩的,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络格局也应当是多元多彩的。湖南境内已形成一个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格局,从流域上看,有天然形成的湘、资、沅、澧四水与洞庭湖四水一湖格局;从区域上看,有一点一线地区、大湘西地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从交通线路上看,省内省外通道联通、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新格局已经形成。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积极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全省四大板块实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以长株潭为核心,以岳阳、郴州、怀化为增长极,以京广经济带、环洞庭湖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张吉怀生态旅游经济带为重点,以国家级园区等各类特色园区为依托,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极带互动、多点支撑的竞相发展新格局。

二、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利必有其弊。湖南在具有得天独厚自然地理优势的同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两个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孕灾环境独特,自然灾害繁发

湖南现代地貌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及西风带环流的综合影响而形成不稳定气候系统。由于向北开口马蹄形地貌,导致冷空气易进难出,产生持久的阴雨和低温,成为灾害性的春寒、秋寒和冬寒,使得境内冬季平均温度和极端低温值低于邻省同纬度地区。由于地形和山脉等因素的影响,湘江、资江、沅江各自与其支流形成树枝状水系,澧水及其支流形成羽状水系往往形成山区易洪沿江和湖区易涝的特点;有客水注入的低洼地区,又具有外洪内涝的特征;雨季造成山洪暴发,导致“四水”中下游和洞庭湖区易发生洪涝灾害。从总体上看,全省水旱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集中性,空间分布上具有群发性,旱涝灾害还呈现一定的共轭性。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与副热带高压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时空分布的不同,可导致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一个地区也有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由于地表起伏较大,山丘岗地多,山地坡度陡,雨季流水侵蚀切割作用甚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

(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

湖南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根本改变,工业技术水平与设备比较落后,资源高耗型产业比重大,效益低,经济持续增长受到严重制约。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走的是一条高耗能、高增长的路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矿山技术装备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仅为25%;对低品位矿床开发利用缺乏保护,采富弃贫、采厚弃薄现象普遍。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浪费现象也较普遍。湖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趋尖锐,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待遏制

 在农业文明时代,农牧业生产的废弃物和人畜的排泄物,都是可循环利用的,几乎所有废弃物都能变废为宝。在工业文明时代,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和集中式的城市化生活,人们把大量的废弃物和排泄物排向天空、撒向大地,江河湖海变成了垃圾桶,环境污染问题由此而生。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高污染、高排放使环境污染尚未彻底遏制,一些江河湖泊成了藏污纳废的垃圾桶,有些地方出现了“守着水窝子没水喝”的怪现象。随着种植业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量不断增加和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环境污染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复合型,区域性生态环境退化由局部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单要素的生态环境退化转变为多要素的生态环境退化。

(四)人类过当的活动,制约了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通常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015年湖南人口6568万,预计到2025年人口将增加到7480万。湖南耕地面积排全国第19位,人均耕地只有0.86亩为全国的61.5%,排第25位。湖南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排全国第16位,但人均却排全国第22位。人口基数偏大和人类过当的活动,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地乱用滥用、矿产乱采滥挖、“三废”乱排滥放的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与可行方略探析

 2015年12月30日湖南出台了全国首个《湖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公示了湖南力争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可行方略。

   (一)人类文明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文明经历了有限利用自然的农业文明时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法地法天法自然,生一生二生万物,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为古陕州甘棠书院撰写过一幅对联:法天法自然,生一生二生万物,这是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有感而发的内心写照中国文化大道之源的《易经》说:“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的《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传入中土的佛教文化信奉“万物生而平等”,人与人平等,人与其他动物也平等,杀生害命会遭到因果报应。在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中,所有生命出自一源,生生不息,自然整体的演化是一个永恒的生命创造过程,人类应该爱护天地万物,自觉维护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

三)人民群众早就盼望党和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治理环境污染。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矛盾。当代中国人应当以广阔视野和深邃眼光,从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平衡的角度出发,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良性生态之间的结合点,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如果只追求局部的、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环境污染了,水变脏了,土变毒了,空气变坏了,动植物繁衍生息场所破坏了,人类宜居的生存空间糟蹋了,老百姓连新鲜空气也吸不上,干净的水也喝不上,执政党和人民政府迟早就有可能被人民所唾弃。

人不能在乌烟瘴气暗无天日的环境中长期生存!醉生梦死的国人快快醒醒!面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威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人应当猛醒!党和政府应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治理环境污染。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向节约、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坚决纠正和彻底摒弃。为此,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五)深化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按照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和质变量变、肯定否定规律。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质量、动量和能量,都服从于上述定律和规律。认识、把握和顺应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规律,并自觉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够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深化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完成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任务,在全省全面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以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为突破口,筑牢“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把治水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覆盖,建设美丽乡村。

(六)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不强,违法违规屡禁不止,二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不完善,多元融资体制尚未形成;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不够到位。因此,对生态文明建设要采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等措施,突出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突出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公共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建立单位和个人环境信用激励与惩戒机制,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八)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实现从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

要健全完善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遵循前瞻性、系统性的原则,着重解决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功能分区上,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内在联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强省。

我们坚信:湖南一定能够实现从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愿景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正厅级退休干部、研究员,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7/3/5。6254个中文字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