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运发展战略构想
(2022-10-20 21:13:31)湖南水运发展战略构想
郭
摘要:阐述了湖南水运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和战略目标,提出近期发展湖南水运应当抓紧做好的几项工作,从战略高度解决制约湖南水运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关键词:湖南;水运;发展战略;发展举措
观天地之大象,诊山川之巨脉,人们不难发现,天生地成加人为,湖南具有发展水运的良好条件。本文拟对湖南水运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特别是航道建设及航运用水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期盼有关部门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对发展湖南水运根本性的重大举措及早进行谋划。
一、湖南水运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和战略目标
战略是长远方略,是对全局的运筹和谋划,是指重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战略具有方向的明确性、全局的协调性、客观的合理性、规划的超前性、现实的可行性,有利于避免全局性的失误和宏观指导上的失策。战略谋划的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没有长远打算而应付眼前的谋划,都不是战略谋划。
(一)湖南水运发展战略是对水运发展过程中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作出的谋划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运水运,有水才能运。有相应的水才能载相应的舟,有相应的水道才能发展相应的水运,有比较干净的水才能更好地发展水运。拥有一湖四水的湖南,具有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滨海地区不同,与江浙等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不同,也与鄱阳湖、太湖水系不同。因此,湖南水运发展战略,必须适合湖南的省情。
湖南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绿水青山是湖南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最大的吸引力。湖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湘资沅澧四水蜿蜒曲折流贯全省,注入洞庭湖,然后进入黄金水道长江,通航河流373条,通航里程11968公里,航道总里程居全国第三位。湖南历史上通航县城74个,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2575公里,占全国的1/10。但是,制约湖南水运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一是洞庭湖水系枯水季节长,冬春水浅,枯季11月—4月流量小,航深仅1--2米,干旱年容易导致搁浅断航;二是四水干流与支流水库的修建,特别是三峡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原有自然状态下河道与湖泊的水文环境;三是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以及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的影响,从时间上空间上对水资源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存在着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问题。湖南水资源量168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六位。湖南年均降水量1450毫米,比全国的649.9毫米多800毫米。湖南总体上不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但是,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对城乡供水与水运带来不利影响。
湖南水运发展战略,是对湖南水运发展过程中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作出的谋划。发展湖南水运应当遵循积极慎重的方针,总体设计,全面配套,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空间上从全局出发,妥善处理好协调性与同步性的矛盾。时间上从长远出发,妥善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矛盾。在一个时期内,只能是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在发展速度上,只能量力而行,稳步前进。
湖南水运的战略重点,是指水运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本身又薄弱的环节。我认为发展湖南水运的战略重点是航道和航运用水。
(二)湖南水运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天生地成加人为,湖南具有发展水运的良好条件。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北靠长江黄金水道,南邻广东,扼华南交通要冲,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的过渡地带和长江经济带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也是中部联系东南沿海全方位开放地区的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枢纽作用。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和城乡交通运输网络,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配合,湖南就能成为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湖南水运网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及其主要支流为脉络,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城陵矶为起点,向东、南、西、北四面辐射,南极潇湘,西通巫峡,西南接黔渝,北连汉江,东达上海,3000吨至5000吨级驳船可通江达海。
2008年6月25日,常德至鲇鱼口航运工程通过交通部验收。常鲇航线主线西起常德、东至鲇鱼口,沟通西洞庭、东洞庭和南洞庭,连接四水并与湘江航道汇合,然后经城陵矶进入长江,通江达海。这一国家内河航运建设大型项目的竣工,加上长沙新港的建成及岳阳城陵矶港的扩展,标志着湖南水运进入了一个一纵一横时代,能够把湘桂黔与长江黄金水道连成一体。
(三)湖南水运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7年7月5日,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专题研究部署全国水运工作的会议在北京举行,标志着我国水运进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建设期。会上提出了加快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构建“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二十八个主要港口”水运网络的建设目标。湘江、沅水属于十八线,岳阳城陵矶、长沙港属于二十八港。
按照湖南振兴水运设想,今后一段时间将主要做好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一是把湘江建设成为北接长江、南联珠江的南北水运大动脉,衡阳、株洲和长沙航电枢纽的兴建,湘江衡阳至城陵矶439公里航道可达1000吨级标准;二是建设贯穿湘西北沅水和洞庭湖区的高等级航道网络,形成横穿洞庭湖区的一纵一横、通江达海的主通道,建设常德至鲇鱼口1000吨级航道和安乡至茅草街500吨级航道,在金紫至常德553公里航道全部形成三四级航道,内纳怀化和湘西自治州,上连贵州镇远并向西南延伸,重现昔日“茶马古道”的水运风采;三是开发建设益阳至芦林潭73公里1000吨级航道,沟通湘资两大水系及湘中湘北地区;四是打通洞庭湖进入长江的西北通道,建设整治淞虎线安乡至太平口102公里四级航道,视情况建设由茅草街经安乡至太平口155公里三级航道,使淞滋河虎渡河航线成为湖南进入长江、直探川渝的重要出口;五是扩建码头,增设起吊仓储设施,建设以城陵矶为中心的通海港群。向上延伸湘阴港、长沙霞凝港、湘潭港、株洲港、益阳港、沅江港、茅草街港、常德港、津市港等沿江沿湖港口。力争在2020年建成以洞庭湖为中心,连通湘资沅澧四水的航运体系。
二、近期发展湖南水运应当抓紧做好的工作
(一)以规划指导发展,以规划促进发展,力争水运在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低、占地少、污染轻的比较优势,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必然方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加速发展内河航运,内河水运已成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因此,以铁、水、公、空和管道运输为主要特征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必须因地制宜、各展所长、衔接有序、协调发展。
促进中部崛起,交通要先行。中部通则全国通,中部活则全盘皆活。在全国交通大网络中,湖南应当突出强调跨省重大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和功能互补,按照“强化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体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隙衔接”功能的综合运输站场体系,重点做好湘江、沅水航道和岳阳、长沙港建设。
(二)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尽早建成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工程,把湘江建设成为北接长江、南联珠江的水上大动脉。
湘江母亲河孕育了长株潭,湘江的臂膀轻轻把长株潭挽于湘江中游最大的河流弯曲处。湘江由南向北从三市切过,一江三市,山水相连,是长江以南最具开发潜力的“金三角”宝地,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长株潭三市,山岳连绵,高低综错,江水流动,左环右抱。能够建设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令人向往的美丽山水城市群。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中,应尽早建成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工程,并使湘江风光带成为长株潭美丽山水城市群的重要纽带。在长沙建设综合枢纽,利多弊少,利大于弊,非建不可。从航运方面看,枢纽库区死水位如能达到30~31米,可渠化2000吨级航道128公里,使长株潭至城陵矶形成一条水深稳定的水运主通道。如果长沙综合枢纽不建或迟建,河道中一些碍航浅滩和礁石,势必影响船只通行与水运发展。
从水环境看,从长沙到株洲128公里湘江航道的水面能四季给长株潭三市带来灵气,把山、水、洲、城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充满享受自然的美丽山水城市群,并确保用水安全。但是,也有可能使上游污水积存这一区域。在湘江干流672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仅有约20%的河长水质达标,长株潭区域内布满了41个排污口,更是污染事故高发区,只能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解决上游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三)扎实开展千里湘江碧水行动,力争把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
湘江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的黄金水道,干流全长856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由广西全州斗牛岭流入湖南,湖南境内660公里,是长江水系第五大支流,自南向北流经湖南的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到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汇合资水、沅水、澧水等河流,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是湖南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湘阴县具有发展航运物流业的优越条件,湘资两水通航里程260公里,漕溪港深水码头是全省地理条件最优越的港口之一,能够成为长沙霞凝港和金霞物流园水上运输的重要支撑点,能够起到湘江与洞庭湖以及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的连接作用。
莱茵河自古就是欧洲最繁忙的黄金水道,流域面积22.4 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320多公里,通航里程近900公里,其中约700公里可以行驶万吨海轮。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有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内河水运网。莱茵河是德国的摇篮,被德国人视为“父亲河”,流经德国的部分长865公里,流域面积占德国的40%,在德国境内通航里程719公里,其中包括德法边境185公里,德瑞边境17公里。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莱茵河是德国的“父亲河”,湘江与莱茵河“个头”相差不大,年平均流量和径流量相近。湖南人有一个美好的期盼:随着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上马和湘桂运河在整修、扩展和改进,不久的将来乘船从长江经湘江直达珠江不再是一个梦想!湘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莱茵河,成为北接长江、南联珠江,长达数千里的南北水运大动脉。
(四)加速湘资沅澧四水航运航电枢纽工程建设,把四水建设成为人水和谐的健康河流,并成为良好的航运通道
构成航运中心的港口、船舶、航道三大要素中,航道是基础性、前提性的要素,航道整治的重点是中、枯水河槽。航道建设需遵循河道总体演变规律与局部河段河势变化规律,航道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系统治理,关键控制,因势利导,逐步完善,注意防止干支航道之间规划不协调、标准不统一、建设不同步的问题。
湖南省1960年通航里程曾达到17098公里的高峰,但到1987年通航里程下降为10005公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水资源综合利用考虑不够,偏重于农田灌溉和水力发电,忽视航运用水和航道建设。据1979年航道普查统计,因建闸坝断航3583公里,围湖堵口断航917公里,废渣和失修失养造成淤塞617公里,加上其他因素的断航,致使通航里程较前缩短5897公里。这些经验教训是应当吸取的。
湖南省水能资源较为丰富,水能蕴藏量按多年平均流量计算达1569.48万千瓦,位于南方九省的前列。其中沅水最大,依次是湘水、资水、澧水。河流的综合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湖南已建水库13334座,其中大型19座,中型264座,总库容近400亿立方米。在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中,必须慎重处理发电、防洪、灌溉、航运、过鱼、泥沙处理和环境保护等各有关方面的要求。坚持科学调度,兼顾工农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防汛抗旱、水力发电、航运用水以及维护河流健康生态用水的需求。
湘江干流规划8级梯级开发。潇湘、大源渡、近尾洲、空洲航电枢纽已建成。特别是湘江大源渡和空洲航电枢纽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滩险碍航问题,大大改善了湘江航运条件。浯溪、归阳、土谷塘、长沙枢纽正在筹建或拟建。湘江支流已建大型水库有东江、双牌、欧阳海、水府庙、酒埠江、青山垅、株树桥等,还需扩建和兴建涔天河、近尾洲、珠矶滩、程江口、洮水、大洲等水库。在湘江干支流建电站和船闸,也是有教训应当吸取的。1958年及1975年东安县在石期市修建湘江电站,因未建船闸,致使湘桂间水运基本中断。1994年修建宋家洲水电站,船闸一直未完工,至今断航8年。
资水全长653公里,流域面积28142平方公里。资水各河段开发重点因自然条件不同而不同:中游河段以发电、防洪为主,柘溪水库即位于此段;上游河段以灌溉、发电为主;下游可利用低水头进行开发,为航运和发电服务。资江干流的柘溪、马迹塘、六都寨、晒谷滩、东坪水电站已经建成,还需修建敷溪口、犬木塘、洞口塘、白云等水库。
沅水跨越黔、川、渝、湘四省市,干流全长1028公里,总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湖南五凌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沅水流域梯级滚动开发。干流自施洞口以下按13个梯级开发,其中湖南境内9个梯级开发。从上游至下游是:革东、三板溪、挂治、远口、托口、洪江、安江、铜湾、清水塘、大洑潭、鱼潭、五强溪、凌津滩。五强溪、凌津滩、洪江三个水电站已建成,三板溪水电站正在建设,余下的梯级电站尚待开发。还需兴建高滩、莽塘溪等支流水库。
澧水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湖南占流域面积83.8%。澧水干流的江垭、鱼坛、贺龙(尚需扩建)水电站以及渫水的皂市水电站已经建成。澧水干流已规划待建的水库有新街、凉水口、花岩、宜冲桥。澧水支流已规划待建的水库有渫水的淋溪河、茶林河、碗米坡、黄花港。宜冲桥水电站应当尽早修建,对于改善张家界旅游水环境、提高防洪标准和发展澧水航运以及在阳和建立综合旅游服务区大为有利。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尽早谋划,从战略高度解决制约湖南水运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发展水运的同时,加速湖南人水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湖南90%以上的县市城镇座落在湘资沅澧四大流域干流和支流两岸,要以四水流域可持续发展为轴线,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优美人居环境。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方针,以大流域治理为骨干,小流域治理为单元,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把通航、电站建设和流域治理开发相结合,把修建道路与堤防建设相结合,城区的河道要尽量修建成景观型河道,使水中和岸上观赏景点水清岸绿,江中洲滩应成为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景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人类社会正在跨入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制定湖南水运发展大方略,一定要正确处理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力求科学发展。
湖南有大小河流5341条,水域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应当在加速建设主要河流梯级枢纽水电工程的同时,花必要的力量使已有水利工程和航运设施充分发挥配套作用,并进行整治河道和水库清淤,让清灵之水润泽三湘大地。湖南每年尚有500亿立方米洪水白白流走,如何科学利用雨洪资源?不靠天不求人的可靠方法是对江河湖库塘进行疏浚和清淤,特别是要对长沙至株洲湘江河段与洞庭湖主航道区进行深挖疏浚,提高地面水体的储水功能。
(二)三峡水库运用后,水文、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应寻求解决洞庭湖航运用水和航道建设的新对策
三峡水库建成后,对洞庭湖航运将发生什么变化?我于1998年曾专访过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徐院士认为:“三峡水库建成后,荆江河段冲刷厉害,分向洞庭湖的水沙会大大减少。对航运可能有负面作用,至湘潭可能有断航的危险。”此后,我在多篇文章和课题研究报告中写道:“三峡水库正常运行若干年后,荆江河道将向下刷深,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洞庭湖出口可能大为下降,洞庭湖出口处只有人工筑坝,建立控制工程才能关住一湖大水。”
三峡水库运用后,将使荆江河段的水文、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一是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水位下降。二是荆江河槽冲深,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三是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河道冬春季断流天数增加。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三峡建库后50年,洞庭湖区平均年淤积量为0.447亿吨,为1981--1995年洞庭湖年淤积量的51%。藕池口至城陵矶河段水库运用40年末,冲刷基本停止,冲刷量约为17亿吨,河床平均冲深5.3米。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下荆江河床冲刷量比原设计的要大。2002--2005年下荆江河槽冲深0.7米,年均冲深0.23米。
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由于清水下泄河床冲刷下切的影响,荆江三口来水来沙已发生新的变化。1973--1980年荆江裁弯后,分流入湖年径流量为841亿立方米;2004年三峡水库启用后,荆江分流入湖年径流量为524亿立方米。与之相应,三峡水库启用后,四水入湖年径流量也在减少。1991--1998年三峡水库启用前,入湖年径流量为1888亿立方米;2004年三峡水库启用后,入湖年径流量为1499亿立方米。三峡水库10月份蓄水后,使长江水位急剧下降,洞庭湖水位很快降低。2008年10月蓄水172.8米后,洞庭湖和湘江水更是急速降低,并使湘江航道部分船只搁浅。
三峡工程运用后,改变了坝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长江中下游河道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沿程冲刷,同流量水位降低,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局部河段的河势发生改变,对航道稳定也会带来一定影响,也给洞庭湖治理和发展湖南水运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应当适时调整洞庭湖整治思路,从长远看应寻求解决洞庭湖航运用水和航道建设的新对策。比如:在低洼地带即本来是自然湖泊的地带以及洞庭湖主航道区,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湖泊,把洞庭湖这个盛水的大碟子变成若干个装水的大坛子,解决湖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问题,发挥湿地储水作用,也有利于解决航运用水与河湖生态用水。
(三)沟通湘桂运河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
湘桂运河是我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第一条历史航运水道。筑在湘江之上的“人”字型拦河大坝,将七分水自然分流回湘江,三分水经运河入漓江。自隋代开通南北大运河后,广州船只可直抵京城西安、洛阳、开封和北京,既便舟楫,又利灌溉,其沿渠斗门是现代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对湘桂运河的整修、扩展和改进,无疑会成为我国一项令人瞩目的水利工程。
本文作者1998年8月撰写《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时专访过“长江王”林一山,时年87年岁的林老是这样说的:“对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灵渠,我专门进行了研究,1000吨大船可以走,我亲自去看了,工程量不大,湘江上游建一个梯级工程,漓江修一个升船机,鱼嘴修一个水平沟渠就可以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聪明今人胜古人。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能修建灵渠,并通行到20世纪初期,当今的现代人难道不能再次连通吗?
自1953年起,交通水利部门多次对湘桂运河进行了勘察和规划,提出结合水利水电梯级开发,把湘桂运河建成通航1000吨级船舶的三级航道。目前湘桂运河走向有东、西两线方案。一是沿湘江上游经灵渠沟通广西桂江,汇入珠江;二是沿湘江至永州萍岛后,经潇水走永明河沟通广西桂江,汇入珠江。也有可能两个方案采用。
现代世界是网络的世界,水网是所有网络的基础之一。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大运河以及钱塘江将连成一个大的水网。如果湘桂运河、赣粤运河连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南通粤港澳,北接汉江,东北达京津,东接长三角,中华大地就能编织出一个巨大的水网。
湘桂运河、赣粤运河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航道规划中沟通两大水系的两条运河。赣粤运河需新开凿沟通,湘桂运河只是恢复和扩展。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实施这样的工程是完全可行的。为此,特建议省政府提请国家发改委、交通部以及广西、广东两省区通力合作,进一步勘测和规划,尽早启动湘桂运河工程。
当代湖南人有智慧、有能力、有条件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谱写新的篇章。湖南人有一个美好的期盼:随着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建成和湘桂运河的整修、扩展和改进,不久的将来乘船从长江经湘江直达珠江不再是梦想!湘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莱茵河,成为南联珠江、北接长江,长达数千里的南北水运大动脉,三湘四水一定会出现百舸争流、万船连轴的壮美景象。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巡视员、研究员。此文是作为特约专家2008年11月27日于“航运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论坛”主题发言,受到各方高度评价,提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被采纳并实施。原载《湖南交通科技》第三十五卷第134页--138页,原文8386个中文字符。20221020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