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辨析
(2022-05-10 20:48:13)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辨析
文/李斌
郭沫若是一位在文学、史学、考古学、翻译等多个领域有着重要成就,在20世纪中国有着重要影响的知识分子,但他也饱受争议,不同知识背景、人生经历和学术立场的人,对郭沫若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便在郭沫若研究界,对于郭沫若的思想和人生选择也存在诸多分歧。通过近年来的研究,笔者对郭沫若的思想和身份形成了三点基本认识。
三点基本认识
首先,郭沫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后,郭沫若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为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下文对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相的分析。
五个流言
第一个流言:郭沫若两性关系混乱,对于立忱始乱终弃。
其次,历史研究讲究证据。孤证不足为凭。
那个时代的人有过几次婚姻经历是正常的。
第二个流言:因为郭沫若的批评,沈从文中途折戟,从文坛消失。
第三个流言:郭沫若在十七年期间是表里不一、逢场作戏的两面人。
第四个流言:郭沫若是跪舔权力却不受待见的可怜文人。
跪舔权力的主要证据是《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这首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诗歌。不受权力待见的主要证据是“康生”写给比目鱼谈论郭沫若书法的信。
第五个流言:《李白与杜甫》扬李抑杜,写作目的是为了逢迎毛泽东。
小结
有关郭沫若的流言还有很多,我只是择要讨论了五个。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流言?而且集中针对1949年后的郭沫若?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背景。
第一,1978年后,我们进入一个后革命年代,在学术界,在文坛和学术圈掌握话语权的是复出者和海外学者。
第二,学术研究的范式转移了。在郭沫若的时代,学术研究占主流的是革命史的范式,现在占据主流的则是现代化研究范式。
第三,很多学者对学术的看法改变了。现在强调的是学术的自由与尊严,强调的是学术的独立。
第四,有关文学的观念也改变了。当下评判文学的标准是文学性,是审美,是它反映个体心灵的深度和文学技巧的圆润。
有人说,“事件当时出现的说法,即使是谣传,至少也是无风不起浪。这类认知有可能是‘错误’的(特别是涉及政治斗争的说法,不排除有意的党派作用),但一个不实的‘谣’能够‘传’,就反映出某种时代的认知,应予足够的尊重。在能搞清楚真相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辟谣”的工作,久而久之,“谣传”就变成了“真相”。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