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天才赵孟頫为何饱受争议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浙江吴兴人,即今浙江湖州人。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天生聪颖,学习也很刻苦,书载其是“昼夜不休,性通敏,书一目辄成诵”,而他在14岁时,又以父荫补了个小官,任真州的司户参军。亡国后的他成为前朝遗民,他如同绝大多数生于末世的知识分子一样,是不愿与征服者合作的,他蛰居湖州,潜心做学问,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的遗民诗。
据统计,在宋末的进士中,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仕元,这蒙古人对此当然是很不满意的,所以,他们一边搜山捡海,将这些不合作的文人逼将出来,另一方面,也要树立他们的标杆,以示合作的诚意,不幸的是,赵孟頫成为了他们的首选目标。
此时的赵孟頫正在潜心研究儒家经典,著述他的《尚书集注》,他被举荐去新朝当官,在多次婉拒后,最终,33岁的他还是被押解着,踏上了北上之路;在北京,他受到了忽必烈的礼遇,史载:“孟頫神采秀异,世祖称为神仙中人,使坐于右丞叶李上”。福祸相依,正是他在京城的这一段时间中,赵孟頫得以博览了皇家丰富的收藏,其中尤以字画对他的影响巨大,他从中吸取了很多养分,也使得他的创作眼界更加地开阔,艺术水平大为提高,这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高光时段。
赵孟頫本来就是个文人,所以,他在元朝做的官并不大,一生可能也没有参与过政治,但荣誉并不少,因为在元人看来,他这大宋宗室的名头还是很有号召力的,63岁时,他甚至还被封为一品高官,夫人管道升也被封赠为“魏国夫人”。
也就在赵孟頫人生最辉煌之后不久,夫人病重,他自己也年龄大了,遂请旨回乡,恩准后买舟南还。正是在归途中,夫人管道升病逝这对赵孟頫来说是沉重地打击,三年后,赵孟頫在故乡辞世。
宋朝这赵氏皇帝一家艺术修养都非常高,那徽宗皇帝赵佶的一笔瘦金体不知迷倒了多少人,但赵家一脉如果要称艺术成就最高之人,非这赵孟頫莫属了。
正如清代大名士孙承恩评价赵孟頫时所言:“前代王孙,异时翰学。粹质令仪,高吟大作。绘事拟圣,墨妙入神。文采风流,照映后人。”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书法精绝,画艺高超,他还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在艺术上是全才,也是天才,尤其在书法造诣上更是后人所无法超越的一座高峰,他篆、隶、行、草样样拿手,尤以楷书著称于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四大家”中前三位俱是唐人,而这数百年后的赵孟頫硬是生生地给抢了个座位出来,这难道是冲话费送的赠品,白来的不成?
这其实还是观念在作祟,还不是因为赵孟頫作为一大宋朝的皇族后裔,依附了元人,这在人们看来是失节,于是乎,便迁怒于他的书艺,指责这指责那的,说他的字圆滑无骨,和人一样没有气节。他被誉为“元人冠冕”,但在声名上却远不如那三位,薄其人遂薄其书;不过,这些人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该学的还是得学,该临摹的还是要临摹,谁让老赵的字真是仙品呢。
赵孟頫的书法被称为“赵体”,件件精品,如《行书归去来辞》、《行书洛神赋》、《楷书帝师胆巴碑》等等,都是属于神品,被掳去日本的,皆被视作国宝。
说起赵孟頫的绘画,那同其书法一样,也是绘画艺术的高峰,无论是《水村图》还是《秋郊饮马图》,都显示着赵孟頫独具一格的风格;我接触他的绘画比较晚,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台岛发行了一套四联的《鹊华秋色图》邮票,一见到便爱不释手,反复品味。
只见两山之间,平川洲渚,红叶芦荻,树木疏落,茅舍数间隐现,轻舟几叶荡漾,处处彰显着秋日的宁静,而在这水乡山色之中,几个渔民在劳作,或撑篙、或扳网,还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远处可见散放着的牛群,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淡气氛。这幅画同《水村图》等他的众多画作一样,反映的其实是赵孟頫的内心世界,是以对优美景致的描绘,折射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江南的水乡还是北方的山峦,都轻柔绵延,清清浅浅,是他以绘画解读出的桃花源。此画几经周折,文徴明及纳兰性德都曾收藏过,最后此画被献进皇宫,一直在御府收藏,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正如明代大文人王世贞所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此话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他不仅在后世影响深远,即使在当时,他的画风也是风靡一时,他身后的所谓“元四家”,几乎都可以算是他的门徒。他不仅在书画艺术上是一代宗师,而且在印学也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他还对音乐、鉴古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是个真正地艺术全才。在诗歌方面,他虽然算不上宋元之际一骑绝尘的人物,但我个人感觉,除了杨维桢和萨都剌,应该就排到他了。
“我非天上士,人谓地上仙。”纵观赵孟頫的人生,他绝对不是一个卖身求荣之人,史书除他失节仕敌外,没有任何记载说他有其他方面的劣迹,更无害人敛财之行,入元之后,赵孟頫家事甚贫,平时还常以字画收取润笔费用,聊以自补。他才华横溢,文采风流,冰清玉洁,是一个为艺术献身之人,而在仕途上,终其一生,都只不过是元朝的“政治花瓶”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