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潘
老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00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昆明全国演讲大赛特等奖演讲辞——被孤立的国学

(2014-10-15 22:40:13)
标签:

转载

http://s3/mw690/001S0qmFgy6LhTP6Q7g72&690

昆船集团    雷  

我是学历史毕业的学生,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渴望真实,想要去发现事物本来的意义。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家今天在这里关注国学、赞扬国学的同时,我选择发出另外一种声音,谈谈我对当前国学的看法。

有这么三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在陕西省博物馆的新石器展馆,有一个用来放置夭折婴儿尸体的陶罐,这时一个导游带着旅游团来到罐子面前,手舞足蹈非说这是一个装水的罐子,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逗的游客哈哈大笑,旁边考古系的老师上去制止,却被导游说成是多管闲事。

第二件事,一次朋友带着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讲座,学的是弟子规,讲座完毕有一位家长提问到,老师您能谈谈您对《国学三部曲》的看法吗?台上的老师一愣,然后尴尬的说这不属于今天的话题。

第三件事,我毕业的座谈会上,跨入社会多年的学长敞开心扉,说选择了做哲学、做历史、做古文就等于选择了孤独,选择了不被理解,因为在这片寂寥之地,我们学无所用,最好的结果也只能做一个教书匠而已。

这三件事在我心中提出了三个疑问,我们自己真的了解自己的文化并且严谨的传递给别人吗?我们今天的国学热是为了让它重现生命力,还是在将国学变为一门有利可图的产业?我们到底是真的需要国学去坚守文化的至高点,还是正在把他变成一个社会不那么需要的精神象征?

我想,今天我们在这里谈国学,讲国学,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国学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所渐渐淡忘,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西方思潮、外来文化所冲击,我们大浪淘沙想要找出捷径,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人文情怀在慢慢丢失。回过神来,才发现我们再也写不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再写描绘不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细腻,我们不会再在竹林中纵情诗书感受阮籍嵇康的快乐,不会再在高山大雾中体验伯牙、钟子期的袅袅余音、知己难求,这是我们文化的悲哀。

 

http://s10/mw690/001S0qmFgy6Lfgi8V6Na9&690

那精神上呢?我们看到跌倒的老人变的迟疑了,大街小巷的中国式过马路变得习惯了,只要有钱就想要移民出国变得理所当然了,只要能拉得出关系,找的到后门,就不需要公平竞争也变得无可厚非了,这是我们精神的悲哀。所以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国学,国学又有什么用?

《大学》开篇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让人们树立高远的目标,让人们心中有爱,大爱无疆,更让人知道“仁义礼智信,孝良忠善悌”的难能可贵。

推此即彼,我的问题有了答案——原来国学无处不在,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宽以待人,这是国学;对困难的人伸出双手,感同身受,这是国学;在心里能找到远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为之坚持,这是国学;在这里的每个人所诉说的故事汇聚起来,感动着我们,就是国学。国学传递给我们正能量,让我们认同自己的文化和道德,使我们明白它并不是高深莫测,而是就深埋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我希望有这么一天,我这个读历史的人不会再后悔选择了这个专业,当我们不用再刻意的宣扬国学而让台下的各位评委老师辛苦的为我们打分,当国学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举手投足间自然的流露出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不会再被人说成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国学就真的获得了解放、真的不会再被孤立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