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而篇第一》第九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之“慎终追远”,翻译为现代汉语,究竟怎样才准确?如今的各种《论语》今译本,对“慎终追远”的译法差异较大。就我所见的8种版本,大多译为“慎重地处理好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历代先祖”,有的虽未明指父母丧事,也是说慎重对待死者丧事;有的译为“慎重考虑事情的结果,思虑久远”;有的则译为“欲慎其终者,必追其远”,即“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现将几种版本对该章的译文转录如下并略加评述:
《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一版):“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追祭祖先,(这样做了),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厚老实。”
《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论语》(何香荷注译)(2004年8月北京第一版):“慎重地处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的道德归向忠厚了。’”
《论语【译评】》(刘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按时祭祀远代的祖先,百姓的德行自然会归于仁厚了。’”
《论语全译》(阎韬、马智强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曾子说:‘慎重地处理好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先祖,民众的道德就会趋向纯朴厚道了。’”
《论语》(孔子著,王凯瑞整理)(原文如此)(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10月第一版):“曾子说:‘对死者的丧葬之礼能慎重地对待,对过世已久的人能不断地追思怀念,这样自然会导致社会风俗道德的日趋淳厚。’”该书还引朱熹之言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查朱熹注《论语章句集注》原文,在注释“慎终追远”句时,朱熹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朱熹虽未明说“远祖”“父母”之类,但对“慎终追远”的理解,还是一种孝道,而且强调的是“尽其礼”和“尽其诚”。
《图解论语全集》(孔健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曾子说:‘认真地按照祭礼的规范哀祭父母的故去,以诚敬之心缅怀追祭远代的祖先,能够这样切实施行下去,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就自然趋于笃厚了。’”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我们向来以孝治天下……古人就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他们解释: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这是有问题的,意思对,但牵强附会。……‘慎终追远’是什么意思?‘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的观念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思与行/论语新考》(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曾子说:‘慎重考虑事情的结果,思虑久远,使民众的道德归向于纯厚。’”
上述8种版本的翻译,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慎终追远”理解为孝道,即朱熹说的“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恐怕几种按孝道理解的版本大体是按朱熹之说演绎而来。孝而后有礼有治,百姓的道德风貌才趋于淳厚。这样的理解似乎顺理成章,所以大多数版本都作如是解,尽管文字略有差异。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时曾说:“我们安排这三个重要的节目:去北京前,向共同的祖先——黄帝来认祖归宗,我们也要到中山陵向中华民国的国父来说明我们是中华民国的子民,我们也了解楚瑜的第三站是到宋家的祖先墓前去祭拜。”“我们只有八个字来形容这三个重要的行程,那就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可见,宋楚瑜也是将“慎终追远”理解为对先祖的追思和怀念的,亦即不忘自己的根本。而此处的“慎终”,显然不是狭义地指慎重办理前辈丧事,而是与“追远”有机地整体理解为对先祖的孝敬和追怀了。此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在解释“慎终”的一种含义和举例时是这样说的:“指居丧能尽礼。《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另一类认为“慎终追远”与孝道无关。如南怀瑾先生一反古人窠臼,认为古人将“慎终追远”理解为孝道是“牵强附会”,“慎终追远”是说“学问”的道理。但学问与民德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南怀瑾先生的理解也有值得推敲之处。何新的翻译,又是一种说法,他把曾子之语的主体指向理解为执政者了,而非朱熹和其他版本所理解的民众和一般社会本身了。由于“慎终追远”四字本身极其简约,给人们理解上带来了繁难,从而形成差异极大的译法,也就不奇怪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