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朝圣之旅——复旦新闻系1964级入学50周年聚会掠影

标签:
复旦新闻系同学036450周年杂谈 |
50年来,复旦新闻学系的光辉始终照耀心头……
凝重的复旦标识积淀着几多历史沧桑。
陈望道、邹韬奋、范长江三位新闻界前辈巨擘的塑像是进入新闻学院的第一道风景。
当年的指导员马光仁老师曾与我们朝夕相处,他的出现产生了“明星”效应。他把去年出版的《马光仁文集》分赠同学们。这本沉甸甸的55万字的论文集,是他新闻史研究的成果展示。
马老师依旧大哥风范,对每个同学都贴心贴肺。
有什麽事情能比50年后重聚更开怀?领衔策划组织此次聚会的上海同学茅廉涛(文汇报原副总编辑、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右)热情欢迎外地同学到来。
天南海北又相聚,声声问候同窗情。聚会的组织者之一吴孟庆同学(上海市宗教局原局长)(右)迎接外地老同学。
聚会组织者之一杨幼泉同学(上海市青浦监狱原警官)(右)为寻找3位长期“失联”的同学,煞费苦心,终于把在河北工作的蔡桢、湖南工作的陈德利和江苏工作的龚治伯找到了,并请到上海与大家欢聚。这是他与董荣华老师等交谈。
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苗家生(右)与滁州日报原副总编辑、高级编审孙新江第一时间交换信息。
龚治伯的到来让大家倍感欣慰。茅廉涛、潘啸龙(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左)等同学纷纷向他问候。
又来了一位“失联”44年的老同学陈德利(中),大家喜不自禁。
从酒店房间聊到外面大院。
女同学张英华(浙江大学副教授)把自己的乌克兰学生也带来了。
复旦国际政治系1964级的浦兴祖教授(左二)对新闻系同学一往情深,还带来了家乡松江特产让大家品尝。
复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桂发于百忙之中出席1964级入学50周年聚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词。
耄耋之年的夏鼎铭老师带病出席1964级入学50周年聚会。
耄耋之年的居欣如老师(中)不停地问候每一位同学。
茅廉涛在会上致辞。他介绍了活动的缘起、新闻学院领导的支持、老师的关心以及各地同学参会的情况。
摄影师苗家生同学是最忙碌的人。他还通过微信群把照片向未能与会的老同学“现场直播”,引起正在外地的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新闻学院的摄影师和同学们的镜头一齐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
居欣如老师曾先后担任新闻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日报副总编,但与学生的关系始终亲密无间。聚会期间,她把特地为1964级创作的两幅书法作品(一为行草、一为小篆)赠送同学们。
风流儒雅的董荣华老师风采不减当年,他的讲话激起同学们会心的笑声……
有着丰富新闻工作经验、参与过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创办过多家报纸的韩耀根同学在会上谈体会。
同样“失联”44年的陈德利同学(中)向老同学倾诉衷肠。http://www.xwxy.fudan.edu.cn/uploads/month_1410/201410200723108832.jpg
1964级同学与新闻学院领导和老师合影。(此图原载新闻学院官网,杜虹摄影)
50年前未能在复旦园200号楼新闻系大楼前留影,今日在新闻学院大门口聊以弥补缺憾……
这几位同学依然充满朝气,一点不像年届古稀的老人。左起:茅廉涛、刘凤伍、刘胜利、吴孟庆。
正在北京的钟延东同学通过微信关注着聚会的动态,并发来信息“远程参与”活动。韩耀根在宣读她的信息。
聚会进入尾声,诗书俱佳的吴孟庆同学展示了自己专为此次活动创作的一首七律,为聚会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大学同窗半纪缘,人生已到古稀年。洪波涌动经风雨,世事沉浮历变迁。廊庙高思中国梦,江湖远处晚霞篇。无为清静循天道,缓步青牛过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