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刘慧的袁雪芬追悼会新闻

(2011-02-26 21:46:08)
标签:

新闻写作

袁雪芬追悼会

文化

   【按】今日浙江日报头版所发记者刘慧采写的上海悼念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现场新闻,写得很不错。这篇新闻篇幅不长,不过700余字,但主题鲜明,现场感强,描写细腻,有思想性。全篇结构严密,构思巧妙,层层递进,并昭告了“越音长留”的主题;显示了记者的扎实功底。自从当年新华社记者郭玲春突破传统“新华体”,以新颖语言写了金山追悼会新闻以来,似乎能引起反响的名人追悼会新闻不多见了。我认为刘慧此消息的写作似行云流水,在看似不经意的自然的现场描述中,巧妙地渗入了记者的寄寓和思索,是很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一篇精品。现试做一点评。(括弧内粗体字系本人点评)

斯人仙逝 越音长留

——社会各界深情送别袁雪芬

 

  记者 刘慧 

  

  本报上海2月25日电 今天,上海龙华殡仪馆弥漫着浓浓越音,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各地赶来,手捧黄色康乃馨,依依送别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新越剧创始者、践行者,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最后一程。(评:导语很简洁。殡仪馆特定气氛描述得体。对袁雪芬的成就和贡献高度概括。记者以黄色康乃馨象征人们的哀思和怀念,没有再浪费笔墨过分渲染人们的情绪。)

  告别大厅放满了各界送来的吊唁花篮。花海中,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剧协……一束束代表家乡人民深情厚谊的花朵在风中诉说哀思。广场的大屏幕上,一曲浓浓越音让人们再次回味起她在艺术生涯中独创的袁派唱腔,淳朴、真挚、深沉的旋律,此时显得韵味醇厚,委婉缠绵……(评:作为浙江媒体,必须记住浙江方面对袁雪芬的情意。对袁雪芬艺术特色的诠释是必须的,介绍十分精炼。)

  伴随悠悠越音,袁雪芬一身素衣,安睡在鲜花丛中。在越剧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从嵊州甘霖镇桂山村走向大上海的袁雪芬历经了近80个春秋。她那具有开拓性的袁派唱腔和“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名言,永远留在了中国戏曲艺术长河中……(评:从素衣而至名言,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袁雪芬的漫长艺术生涯自然穿插其间。袁雪芬的代表性名言凸显其高洁品格。)

  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说,袁老师生前最爱白色衬衫。她生前就备好了一套素白的衣裤,并留下遗言:希望自己走时能穿上平时最喜欢的一件白衬衫。(评:这是很有说服力的独家背景。生前的秉性与身后的情景结合得水乳交融,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

  袁雪芬走了,但她留给人间无数的桃李芬芳。在长长的送别队伍中,既有名角,也有戏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茅威涛、董柯娣来了;浙江艺术职业艺术学院师生们来了;嵊州市艺术学校袁派传承班的学生来了;嵊州老家施家岙、东王村的父老乡亲们也来了……(评:这是袁雪芬艺术成就的又一侧面。表现了人物的社会影响力。)

  “瑶池旧有青鸾舞,绣幕今看白鹤翔”,绍兴人俞包象用这幅自创的挽联,表达了广大戏迷对袁雪芬的思念之情。“嵊州人最想告慰袁雪芬的是,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已经开学,越剧传承基金会也已成立。”嵊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国英站在遗像前,默默念道。今天,袁雪芬的骨灰在亲人的陪伴下撒入绵长的黄浦江,融入大海……(评:归结到袁雪芬的故乡。但这种归结是人物生前艺术实践的存续和升华。她开创的一代越剧艺术依然在浙江大地上生根繁衍。结尾一句韵味隽永,隐喻袁雪芬生命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