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瓯山人
东瓯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60
  • 关注人气: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佩服吴拯修先生

(2010-09-12 12:42:31)
标签:

吴拯修批余秋雨

文化

杂谈

    吴拯修先生之力作《问教余秋雨》,我读了好几篇了,很受教育。

    自从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之后,我再也没有买过读过他的书了,只看过几期他在凤凰台教北大学生中华文化的节目,也感到乏味和浅薄,就渐渐失去了对他的兴趣了。以至于吴拯修先生博客上登出关于余秋雨的文字,我也没有点击的兴致。但后因吴先生有的篇目题目实在新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打开全文,一看还真的大开眼界了,被吸引住了,原来这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术争鸣的新天地……

    我与余秋雨先生也是同时代人,在读《文化苦旅》时是很佩服他的博学、文采和思辨能力的,因为在我们这一辈中,他的文才是出众的,否则也不会成为名家,当上上戏院长。尤其佩服其超强的记忆力,他曾说在不靠任何二手三手资料的情况下,只凭自己对历史和人物、地理等的记忆在鞍马劳顿的旅途中写出了锦绣文章。他惊人的记忆力也体现在央视青歌赛上做评委时的点评,尽管出过纰漏,但其对于历史文化的记忆还是超常的。当然,诚如吴先生所批评的,余秋雨先生《借我一生》中的好多回忆是虚假的,但愿他关于自己写作能力的回忆不要掺假。

    我对余秋雨先生的反感始于其知错不改,如明明读错了《论语》中的字音,还要嘴硬,非但不认错,还要对指出其失误的网友反唇相讥。其实他虽是上戏的高材生,因文革影响,即便他是1963年进入大学的,到1966年文革开始时也才是三年级学生;若是1964年进校,则当时还是二年级学生,后来“运动”了多年就去农场劳动锻炼了,离原来5年学制毕业差了二三年,所以充其量是个半吊子的“准大学毕业生”而已。也许他后来很勤奋苦学,弥补了大学未能正式完成学业的尴尬;但由于文革的损害,他与前辈和专业研究古典文学和文字的专家学者比起来,无疑是存在极大的差距的。所以,余秋雨先生的古典文学功底是不深的,也就难免在写半文不白的墓志铭时既要显示大师风采又不懂文字规范而出洋相了。

    回到吴先生的书上来。在出了一批“咬余专业户”之后,吴先生竟然不怕步人后尘之嫌,毅然加入“专业户”行列。这是需要勇气的。而读了其文章之后,更觉得其勇气是靠高尚的纯洁中华文化的情怀和丰富的学识支撑的。余秋雨先生早已是被赐予“大师”称号的人物,央视等强势媒体也为其张目。尽管不少专家和网民发出了不少批评文字,但依然基本未能撼动余秋雨先生的雄厚社会根基。好在如今的网络世界是个开放系统,大可弥补平面媒体学术争鸣之式微。而务实的网民们也并不指望依靠权威的文化甚至行政机关来廓清学术迷雾。在这种情况下,吴先生的力作《问教余秋雨》就是一部很及时的作品,它可以使我们正常的文化批评和学术争鸣保持一种应有的态势和力度。我相信这次余秋雨先生大概不会把吴先生划归到“盗版集团”里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