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今天财经头条新闻。媒体戏说此举恰如“穷小子”娶上了“国际巨星”。
是的,这事是颇为滑稽。一个在中国市场上都并非主流品牌的吉利,居然像暴发的乞丐似的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做了某公主的白马王子。
但实际上如今的沃尔沃也并非华贵无比的公主,而是业已陷入财务危机亟需救助的破落地主。所以,吉利的出手救援对于沃尔沃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
吉利充其量在中国也只是个三流品牌。就拿浙江的几大城市杭州、宁波和温州来说,主流消费者基本不买它的账,它的低端品质和形象还深种在人们的脑海中。吉利的成功与其说是资本经营的成功,还不如说是“汽车狂人”吉利老板李书福想象力的胜利。
其实品牌和资本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高端品牌会积聚资本集聚资本,但低端品牌也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集聚资本。比如英博啤酒集团,它自己的早年品牌似乎是贝克,搞了半天也未见成功,并很快在中国市场上销声匿迹;但后来以收购为业,在全球攻城略地,结果大获全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集团,如今百威被其收购了,青岛也有其相当的股份,哈啤也有它的大量股份,其他二线城市的几个品牌也被其收购。
通过收购来实现扩张,是条捷径。吉利如果只做自己的品牌,恐怕再折腾几十年也难以逾越沃尔沃的品质和知名度;但如今一步登天,以18亿美元成为沃尔沃的老板。
李书福说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与沃尔沃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意思是两个品牌是平行的并列的。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沃尔沃品牌的含金量与吉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者之所以“沦落”到如此地步是时运不济,不是品牌本身的问题。所以,吉利品牌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恐怕连做“小弟”的资格也还不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书福那番话不会被人看成谦逊,倒是显得有些错误估计自己。即便在收购之后,吉利和沃尔沃两个品牌可以“并轨”运行,即技术平台共通互融,人才资源共享,那么吉利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可获大幅度提升,但与沃尔沃的差距以及跟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品牌的差距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合的,所以,李书福得到的是资本搬家后身份转化的愉悦,对吉利的品牌革命影响甚微。
有论者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选中吉利,是看中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当然也不排除对李书福的人格魅力的赞赏。李书福也是想利用沃尔沃来做大自己的产业,这当然得依托中国市场。他清楚靠吉利品牌打拼要尽快出人头地,甚至在他有生之年也不见得奏效的。
收购之成功,成就了李书福的跨国公司老板身份,而他想以此为捷径取得世界一流品牌,人们从实质上或品牌内涵上是否真正认可,还得打上个问号。金钱可以买得跨国公司和知识产权,但很难买到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知识群体的知识水准,很难买到民族创造力,也很难买到品牌的民族认同感。但李书福的品牌焦躁症是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普遍心理现象,也是一个民族的焦躁。
此外,不管吉利是如何融资的,这笔巨额资金的投入也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在全球消费者的心目中,吉利的神奇小子李书福可能远没有在国内那么神奇。国内舆论也认为,收购之后的问题更复杂,吉利如何将沃尔沃品牌提升,产业如何扩张,市场如何做大,以及如何处理两个品牌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一道道难题。沃尔沃的改朝换代迎来的是朝霞还是夕阳,还是个未知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