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经作家与剪刀加浆糊——从柳红起诉吴晓波说起

(2010-05-12 17:55:20)
标签:

财经作家

柳红

起诉

吴敬琏传

吴晓波

杂谈

财经作家是个当今的热门词。

何谓财经作家?似乎令人颇为费解。过去听说过财经学者,后来冒出个财经作家,大概后者是专门写财经题材的,如企业家传记啦,经济话题啦之类。吴晓波就是著名财经作家,其成名作是《大败局》。此后作品甚丰,名噪一时。

财经作家因是研究型的文字工作者,所以似乎不像记者那样必定需要深入一线采访,直接跟被写对象交流。有些作家跟被写对象见也未见过,就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出笼了,据说不跟本人见面是为了保持客观云云。只是不知道毫无第一手材料何来客观真实?第二第三手材料的真实性如何保证?

也因此,我妄断有些财经作家是靠剪刀加浆糊干活的——当然如今数字时代只要一台电脑加网络加书店图书馆就可以了,剪刀和浆糊也可节省,低碳的干活了。现代的“剪刀加浆糊”效率极高,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快的个把月就搞掂了,慢的也只消几个月,不可谓不神速。于是作家和出版社皆大欢喜。

因为如今财经类书籍热销,企业家取人家的真经,莘莘学子想步人家的成功之道,我等闲人也喜欢看看老板的成长秘史……

吴晓波的《大败局》,据我看大多是采用了第二第三手材料,因为主要是分析研究一批名企由盛而衰的过程及其教训,所以依据人家的材料未始不可。而他的《吴敬琏传》是采访了传主长达20小时的,足见其很花了一番功夫的,尽管这样的采访时间还是太短了些。由于直接采访的时间很短,他只好采用更多的第二第三手材料,包括吴老原来的研究助手柳红的著作。但利用人家的材料就容易出问题,越界就变成剽窃——柳红果然起诉吴晓波,说他剽窃自己的作品了。究竟真相如何,有待法律的公断。

问题还是现代剪刀加浆糊不是万能的。像吴敬琏这样的大学者,行外人非几年时间对其加以研究是难以进入堂奥的,也就不可能客观地反映其人生和学问的。吴晓波虽是财经作家,但严格说来还不是财经学者,所以要写学者还得做很多功课。这个功课主要还是请教吴老本人以及他的助手和同事等。所以20小时的采访只相当于新闻界采写一篇通讯的时间而已。吴晓波是记者出身,不是不知道这个时间量的意义。光读人家的书是远远不够的。从前阵子柳红对《吴敬琏传》的一系列硬伤的质疑可以看出,吴晓波知识的局限和写作的浮躁是存在的,不要因为自己是名作家了就死硬到底不认帐甚至充好汉反唇相讥。

剪刀加浆糊是个好东西,过去需要,现在还需要;只是在使用时得把握好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