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成名前的小插曲(旧文新录)
(2009-07-31 20:08:04)
网友yqxl看了我的《董卿略论》,评论曰:“嘿嘿……对这些不痛不痒的事不感兴趣,以后还是来点爆料吧!”
鉴于yqxl对我的支持,那我就来点独家“新闻”吧!我之所以在“新闻”上打上引号,因为我的“爆料”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旧闻——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焉能得到大腕的新闻?
但我的“爆料”绝对真实,因为董卿是我敬重的人物,看我的《董卿略论》便可知;我岂敢瞎掰?我的情况来自某市级电视台的一位朋友的如实介绍。
话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年夏天的某一天,某市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带着一位女子进入了新闻录播室,大家都很诧异,因为从未见过此人——只见她身材高挑,秀发披肩;不施粉黛,不戴首饰;一身淡绿色连衣裙映衬出苗条身影;脚穿一双灰白色半旧平根皮鞋;……新闻部主任向同事介绍:这是浙江话剧团的演员董晋卿(她的原名)!她要借用台里设备拍段录像……
原来如此!那时董卿随团在该市演出“课本剧”,就是按照中学课本上的一些课文编的话剧,在全省一些城市巡回演出,转辗到了该市。而恰在此时,浙江电视台向全国公开招聘节目主持人,要求应聘者递交一段语音录像和外景主持报道节目录像。可是,董卿无法返回杭州录制资料,只得就近通过朋友帮助在该市电视台录制。
董卿没有大段时间准备,只得在上午剧团休息的短暂时间里见缝插针。她跑到一位朋友办公室,随手从旧报纸堆里找了份报纸,翻到一篇杂文《论摆阔》,就在办公室里背了起来;不出半个小时,竟已把那篇十分难读的杂文背得烂熟。因为那时的电视台设备还远无如今的先进,不像现在对着镜头可以清晰地看到稿子的投影,只能硬背;如果低头读稿就影响形象。她是偶而来到的客人,自然难以提出更多要求,于是在没做什么发型甚至没什么化妆的情况下,就匆促上镜。录像拍出,该市电视台的人看后,觉得她的气质和对文稿的理解和播读能力无懈可击,只是装容不很理想。在跟那位新闻部主任下乡采访,她充任新闻报道节目主持人时,虽匆促上阵,竟也有板有眼,无论提问还是现场描述都俨然专业记者,令那位新闻部主任大为惊讶,事后,他有些当真地对她说:“您如果留在本市工作,必定会很红!”他是有眼光的。但董卿听了,只是以笑作答。
拍完两段资料,董卿又匆促赶回剧团,去演她的课本剧了。她曾对帮助她录制报名录像资料的朋友说:“我很喜欢表演,一上舞台就来劲……”也许她就是个表演的天才——这不,如今她的舞台生涯还刚开始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