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重音的处理和运用——海霞播音技巧谈(旧文新录)
(2009-07-31 19:51:35)
标签:
央视海霞主持杂谈 |
随着观众和听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已经不一般地满足于主持人的普通话的标准和音色的美感了,他们需要主持人完美地演绎新闻稿件的内涵,十分准确地传播其中的信息。这样,海霞应运而生了。她的漂亮外形为她加分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人们恐怕更欣赏她的几乎无懈可击的播音技巧。而她的成功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就是对逻辑重音的处理和运用。 在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文娱新闻中,特别是在前二者之中,我们几乎天天听到那些听过几百遍几千遍的政治经济术语,有些播音主持人也在播着几乎同样的新闻,但他们的声音为何难以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而唯独海霞的声音却绕梁三日呢?答案只能是:她对于新闻稿件的感悟能力特强,善于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十分准确地把握和处理好每一个句子中的逻辑重音,进而运用她那富有磁性的嗓音予以体现。于是,观众们看到了一个形象不一样的海霞,更看到了一个播音技巧不一样的海霞。 只要认真看一看晚上10点海霞的播音就会很明显地感到,一句很普通的时政要闻中的句子,一个往往被别的播音员忽略或根本未加注意的逻辑重音,一旦被海霞加以巧妙突出(比如在到达这个地方时忽然放慢节奏,或者加重这个语词的音量,或者在感情上适度变化……)我们就能体会到新闻报道本身的人文内涵,得到审美的愉悦。 海霞播音的语流很快,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准确把握逻辑重音更难。但我们恰恰在很快的语流中,看到她神采飞扬,把新闻稿播送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准确把握逻辑重音时,脸上的表情也加以密切的配合,她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恰当地运用自己生动的眉毛、眼神和笑颜,使同时生发的逻辑重音更具撼人心魄的力量。 此外,诚如教科书所说:有些句子或由于构造复杂,或由于表意曲折,或由于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确定,必须联系上下文,对它细加观察,进行认真推敲,尤其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重音。它同语法重音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不一致的。当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不一致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海霞在这方面也是处理得十分成功的。 本人毕竟是个播音的门外汉,所以只能凭感觉胡说一通了,还望行家和高手多多批评!下次有机会将继续献丑。(此文原载新华论坛,为保存起见,特转载于此。)
【附录1】
看海霞播音主持,是那样波澜起伏,那样跌宕多姿,那样沁人心脾。
尽管一篇新闻稿不过一二百字,但到了她的口中,就会被赋予新的生命。
她是记者和编辑思想的完美的二度创造者,是记者和编辑与观众沟通的最佳“使节”。她让人感受到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工作真谛。
严肃之时,她柳眉高扬,正气凛然;欣喜之时,她笑靥如花,粉面流光;哀痛之时,她眼神低回,音喑神伤…… 当然这并非任何播音员可以做到,海霞优越的几乎无与伦比的先天条件也是一种独特优势,但它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长期的追求和历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