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师即我师(二)
(2010-08-20 20:52:06)
标签:
怀旧友情健康 |
分类: 行医随感 |
前不久我去病房探望李老师。半年来,她躺在病床静静的听亲人的呼唤和诉说、同事和学生们匆忙的脚步、她有时点点头或从眼角流出泪花……以前反应敏捷、快人快语、干练利索的她只能听……多么希望老师能听懂,口吐妙语引学生入胜!
李老师,天津人,62年大学毕业,夫妻双双来到沧州,老伴李老师是著名的血液学专家、大内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他们行医教学,行政管理,行事待人,历经五十年,高超的技术,高尚的情操影响着医生,高山仰止。在当地医务界堪称楷模!许多医生以追随亲近他们为荣,桃李遍沧州,我有幸忝列其末。
记得我大学毕业刚分配到儿科,李老师接见初出同门的师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娓娓道来儿科发展历史,现状,未来……打消了我的紧张局促,热血沸腾恨不得快快成为儿科大夫!那情景恍然如昨。她常说:当好儿科医生就要先爱孩子!“爱孩子”三个字始终出现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之后,我也常用“爱孩子”嘱咐年轻医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家境贫穷,卖了耕牛来就医,她爸爸背着一口袋窝窝头和咸菜即是住院的伙食。李老师每天从家里带两个鸡蛋和糖块(需凭票供给,市场买不到)给患儿补充营养,嘱咐我综合考虑患儿情况使用化疗,可是化疗之后孩子两天吃不下饭,何况吃窝头咸菜!李老师从家里做了西红柿鸡蛋面条给孩子,患儿爸爸堂堂男儿泪流满面:“李大夫您就是活菩萨!您的大恩大德我们怎么报答啊!?”李老师劝慰家长:照顾好孩子是我们应该做的。30多年过去,孩子西去,孩子的爸爸每年都要探望活菩萨李老师。老师的无言之教深深铭刻于我心!
八十年代初,李老师主持儿科工作,后来她出任副院长,八十年代末她的学生接过责任。李老师上任不久,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施行住院全程无家属陪护!家长每天可探视,住院患儿的生活照料全由医护人员承担。对于大部收治农村患儿的地区级医院全国仅有。其困难难于上青天!在医院支持下竟然实现了,医生要静脉取血、喂饭、叠尿布、洗刷尿桶……这些本领都是从那时练就,至今还保留了医生采集静脉血标本的制度。有时兴致所来,我为年轻的医生表演一番叠尿布,抱孩子哺喂牛奶的“功夫”。现在都用一次性物品,这些“功夫”也就放在南山了。无陪护儿科病房坚持了两年,李老师主任付出心血可想而知。取得家长信任和好评,引起社会轰动,被评为河北省少儿工作先进集体。之后,新生儿病房无陪护制度坚持到今天。李老师主持的无陪护制度极具人性化,让护士回归到病儿身旁,令医生待患如子。当属儿科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浓重一笔。
在门诊时常接诊李老师诊治过的患儿,家长会向我问询李老师病情,祝她早日康复。每遇到些事我都会陷入无尽的往事回忆之中。李老师静静躺在家里,恢复得很慢很慢,您累了,为了孩子您奉献毕生,辛劳一生,也该好好休息静养,我祈祷上苍:福报老师,早日康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