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文化 |
分类: 美文欣赏 |
当今练习书法的老年朋友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习文练字,一可增雅,二可健身,三可充实生活,其益多多。我也是书法爱好者,因为不得法,或者下工夫不够,写了几十年没多大长进。小字中规清秀,大字流滑,暴露出功底不足,尤其临碑少,乏运肘的缺陷。书艺这所深奥的艺术殿堂,没有真正迈进去。得到的却是不少教训和体会,尽管有些偏颇,抛砖引玉,交流一下还是可以的。
我以为,老年人练书法,就围绕着健身这个目的,至于目标大可不必在意。高了达不到,空形成负担,有害身体。书法一般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方正停匀,点划不差”。这通过临帖摩影,不难达到。第二层次“熔铸碑帖,能出己意”。这便不容易了。因为不仅將碑帖熔铸于胸,而且要有己意,也就是要有创新,这就有质的飞跃了。许多人为了突破这一关,要耗费大半生精力。第三层次“技近乎道,能书万象之美”。那就更难了,也可以说常人难以达到。入此档次,书者随心所写,信手挥洒,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处处暗藏法度。自然万物,哪怕一尘之微,一入感官,便会涌到手腕上来,于无形中驱使它,一笔一画潜写着它们的神韵。如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绝岸颓峰之势,皆如书中。天地方圆得流峙之形。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变,称得上出神入化,通三才之器,汇万物之状,何其美也。但只有书圣、书仙才能达到,历来能有几人呢?所以,目标不可过高,量力而为。只要达到愉悦心情,健康身体足矣。至于字,总是越写越好。
其次,学书之道,必有所宗。不入格,即不得法,是难进堂奥的。传统的欧、柳、颜、赵四大家,从实践效果来看,似选颜赵最宜,欧次之,柳慎学。因为历来少见习柳者而有大成者。在临帖的同时,最好临碑,以增进字的雄强。临帖或碑,不仅要写,要读、要悟。读是认真揣摩,将用笔、结构、章法、墨法读懂,默记于心。悟要领会出真谛。只写,不读不悟,就是蛮写,事倍而功半。再就是学书就要放开,用笔要大胆,不要拘泥。实践证明,越拘泥越写不好。诗人陆游说“古今翰墨事,着意更可鄙。”这是千古之经验。书法家陈子庄说:一些人的字想写好而就是写不好,原因是羁绊太大。八大山人、石涛的书法好,根源在于胸襟开阔。所以,一定要大胆地写,若小心翼翼,四平八稳,没有节奏,无变化,平直相似,上下方整,这就是毫无生命的绢面蜡人了,何谈艺术?用大书法家沈伊默话说:“这不为书,仅点画耳。”还有,要注意当今书界有一种偏向,有些人在创新求变的口号下,忽略了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把这种高深的艺术,当成追名逐利的手段,一味地追求刺激、展厅效应,把字往美处写的少了。有的还以丑为美,或甩或蹭,狂驰无度。有的点画狼藉,让人不堪入目。忘记了艺术的主题是美。这种没功底的积垒、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没有传统文化吸收的所谓创新,得到的只是浮躁的表层,永远成不了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流。
以上交流的是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至于书法真谛,如笔法、墨法、章法的运用、字内功与字外功的结合,以及形神兼备、气韵为先等,远不是我涉论的。愿同道们“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眼前无故障,坚定后宜生一点禅心。”浅薄之谈,让方家见笑了。

加载中…